“誓”文言文意思
“誓”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誓(简繁同形)
拼音:shì
“誓”字的古汉语解释
shì
1.名词 古代统治者征战前告诫将士的言辞。《周礼·秋官·士师》:“(五戒)一曰誓,用之军旅。”
2.名词 盟约;誓言。《孔雀东南飞》:“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3.动词 立誓;发誓。《孔雀东南飞》:“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誓”国语辞典解释
shì
名词表明決心、矢志不渝的言詞。例: 「立誓」 、「發誓」 、「山盟海誓」 。《詩經.衛風.氓》:「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动词
告誡。例: 「誓師」 。《書經.泰誓下》:「王乃大巡六師,明誓眾士。」 《國語.越語上》:「句踐既許之,乃致其眾而誓之。」
副词
1.絕對。例: 「誓不兩立」 、「誓不甘休」 。
2.受命。《周禮.春官.典命》:「凡諸侯之適子,誓于天子攝其君。」
“誓”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𠀤時制切,音逝。說文約束也。
六書統从言从折。以言折其罪也。
爾雅·釋言謹也。
註所以約勤謹戒衆。
疏謹,敕也。集將士而戒之曰誓。
釋名制也,以拘制之也。
正韻約信也。
書·大禹謨禹乃會羣后,誓于師。
傳誓,戒也。軍旅曰誓。
左傳·閔二年誓軍旅。
註宣號令也。
禮·曲禮約信曰誓。
疏用言辭共相約束,以爲信也。
又文王世子曲藝皆誓之。
註戒謹也。
又玉篇命也。
周禮·春官·典命凡諸侯之適子,誓于天子攝其君。
註誓,猶命也。言誓者,明天子旣命之爲嗣,樹子不易也。
又禮,將祭而號令齊百官,亦謂之誓。
周禮·天官·大宰祀五帝則掌百官之誓戒。
註誓戒,要之以𠛬,重失禮也。
又男女私約亦曰誓。
詩·國風信誓旦旦。
又尚書有甘誓、湯誓、泰誓、牧誓、費誓、秦誓,皆篇名。
傳書有六體,誓其一也。
又人名。
史記·秦始皇紀高誓,古仙人名。
又集韻以制切,音曳。相約以言也。
又食列切,音舌。義同。考證:〔周禮·天官·大宰祀五帝,則掌百官之誓戒。鄭箋誓戒,要之𠛬,重失禮也。〕 謹按周禮註不名爲箋,鄭箋謹改註。要之下照原文增以字。
“誓”形意通解
略說: 「誓」從「言」,「折」聲,會決斷立誓之意,誓言即是有決心的言辭。詳解: 「誓」從「言」,「折」聲。「折」有決斷之意,「誓」字從「折」,會決斷立誓之意,誓言即是有決心的言辭。《大報恩經》:「凡受戒法,以勇猛心,自誓決斷,然後得戒。」
金文用作本義,表示發誓,訓匜:「白(伯)揚父廼或事(使)牧牛誓曰」。此外,「折」、「誓」古音相近,金文又借「折」為「誓」,洹子孟姜壺:「大無(巫)𤔲(司)折(誓)」。
《說文》:「誓,約束也。从言,折聲。」段玉裁注:「用之於軍旅,按凡自表不食言之辭皆曰誓,亦約束之意也。」
《爾雅.釋言》:「矢,誓也。」今天猶言「矢志」,《漢語大詞典》解釋「矢志」云:「立下誓願,以示決心。」「矢志」與「決志」義近,反映「誓」字從「折」有決斷之意。《論語.顏淵》:「片言可以折獄者」邢昺《疏》:「折,猶決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