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文言文意思
“譬”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譬”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譬”字的古汉语解释

1.动词 打比方;比喻。《察今》:“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

2.动词 明白;领悟。《后汉书·鲍永传》:“言之者虽诚,而闻之者未。”

“譬”国语辞典解释

动词
1.用比喻的方法來說明。例: 「譬喻」「譬如」《論語.子張》「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闚見家室之好。』」

2.告訴、說明、使知曉。《後漢書.卷四七.班超慱》「超譬軍士曰:『月氏兵雖多,然數千里踰蔥領來,非有運輸,何足憂也。』」

3.了解、明白。《後漢書.卷二九.鮑永傳.論曰》「若乃言之者雖誠,而聞之者未譬,豈苟進之悅。」

名词
比喻。《詩經.大雅.抑》「取譬不遠,昊天不忒。」 漢.許慎〈說文解字序〉:「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

“譬”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匹至切集韻韻會正韻匹智切,𠀤嚭去聲。
說文諭也。
徐曰猶匹也。匹而諭之也。
詩·大雅不遠。
禮·學記而喻。
比方之辭。
後漢·第五種傳羽請住降之。
,諭也。
 又猶曉也。
後漢·鮑永傳言之者雖戒,而聞之者未
 又集韻或作辟。
詩·小雅彼舟流。
,本亦作辟。
孟子若掘井。考證:〔禮·學記而諭。北方之辭。〕 謹照原文諭改喻。北方改比方。

“譬”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為比喻、比方。

詳解: 從「」,「」聲,本義為比喻、比方。《說文》:「諭也。从言,辟聲。《詩‧大雅‧抑》:「取譬不遠,昊天不忒。」鄭玄箋:「今我為王取譬喻不及遠也,維近耳。

  「」可表示曉諭、勸導。《後漢書‧第五種傳》:「今雖有精兵,難以赴敵,羽請往譬降之。

  「」也表示通曉、明白。《後漢書‧杜詩傳》:「唯匈奴未譬聖德,威侮二垂,陵虐中國。」李賢注:「譬猶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