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文言文意思
“疲”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疲(简繁同形)
拼音:pí
“疲”字的古汉语解释
pí
1.形容词 疲乏;劳累。《赤壁之战》:“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2.形容词 瘦弱;老。《管子·小匡》:“故使天下诸侯以疲马犬羊为报。”
“疲”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符羈切集韻韻會正韻蒲麋切,𠀤音皮。說文勞力也。
玉篇乏也。
增韻倦也。
前漢·萬石君傳慶慙不任職,上書曰:臣幸得待罪丞相,疲駑無以輔治。
後漢·光武紀我自樂此,不為疲也。
又增韻止也。
又管子·小匡篇諸侯以疲馬犬羊為幣。
注疲謂瘦也。
又集韻或作罷。
左傳·成十六年奸時以動,而疲民以逞。
釋文疲,亦本作罷。
又類篇章移切,音支。病也。
類篇或作疷。
“疲”形意通解
略說: 從「疒」,「皮」聲,本義為困倦、疲乏。詳解: 從「疒」,「皮」聲,本義為困倦、疲乏。《說文》:「勞也。从疒,皮聲。」《莊子‧天道》:「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魂不疲。」
「疲」可表示衰弱。《孫子‧軍爭》:「勁者先,疲者後。」
「疲」也表示窮乏困苦。唐杜甫〈傷春〉之一:「西京疲百戰,北闕任群凶。」
「疲」還表示衰敗、凋敝。唐杜甫〈行次昭陵〉:「舊俗疲庸主,群雄問獨夫。」仇兆鰲注:「疲,凋敝。」
「疲」亦表示停止。晉道安〈鞞婆沙序〉:「余欣秦土,忽有此經……載玩載詠,欲疲不能,遂佐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