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疠”文言文意思
“疠”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癘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lì/lài
“疠”字的古汉语解释
lì
1.名词 恶疮;癞疮。《捕蛇者说》:“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2.名词 瘟疫;疫气。《捕蛇者说》:“呼嘘毒疠。”
“疠”国语辞典解释
lì
名词1.惡瘡。《禮記.月令》:「行春令則蝗蟲為敗,水泉咸竭,民多疥癘。」
2.瘟疫。《左傳.哀公元年》:「在國,天有菑癘。」 晉.杜預.注:「癘,疾疫也。」
“疠”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𠀤力制切,音例。惡瘡疾也。禮·月令仲冬行春令,民多疥癘。
史記·曹相國世家時病癘歸國。
又玉篇疫氣也。與㾐同。
左傳·昭四年癘疾不降。
註癘,惡氣也。
後漢·順帝紀上干和氣,疫癘爲災。
又韻會通作厲。
史記·豫讓傳桼身爲厲。
註人體著桼,多生瘡。
又嚴安傳民不夭厲。
註病也。
又字彙補借作勵。
漢衡方𥓓砥仁癘義。
帝堯𥓓癘我以仁。
又管子·五行篇不癘雛轂。
註癘,殺也。
又管子·問篇戈戟之緊,其癘何若。
註其淬癘可用如何。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落蓋切,音賴。義同。今作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