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文言文意思
“琉”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琉(简繁同形)
拼音:liú
“琉”字的古汉语解释
liú
见“琉璃”。
【琉璃】⒈一种半透明、有色泽、类似玻璃的材料。《柳毅传》:“雕琉于翠楣”。⒉指涂釉的瓦。《西厢记》:“碧琉瑞烟笼罩。”
“琉”国语辞典解释
liú
參見「琉璃」 、「琉璃瓦」 等條。“琉”康熙字典解释
集韻力求切,音留。與瑠同。瑠璃,珠也。古詩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牕下。
又國名。
正字通國有大琉球,小琉球,在泉州之東,王姓歡斯,所居多聚髑髏。其人黥手去髭,毛衣羽冠,無禮節,有壽安鎭國山,永樂初御製𥓓文賜之。
“琉”形意通解
略說: 從「玉」,「流」省聲。「琉璃」是一種色澤光潤的玉石。詳解: 從「玉」,「流」省聲。「琉璃」是一種色澤光潤的玉石,又名「瑠璃」、「璧流離」、「璧𤥗(珋)」等。《說文》無「琉」,〈玉部〉:「𤥗,石之有光,璧𤥗也,出西胡中。」段玉裁注:「璧𤥗,即璧流離也。……今人省言之曰流離,改其字爲瑠璃。古人省言之曰璧𤥗。」例子如《後漢書.西域傳.大秦》:「土多金銀奇寶,有夜光璧、明月珠、駭雞犀、珊瑚、琥珀、琉璃、琅玕、朱丹、青碧。」《洛陽伽藍記.城西.開善寺》:「自餘酒器,有水晶鉢、瑪瑙琉璃碗、赤玉卮數十枚。」
「琉璃」也表示塗釉的瓦片,又稱「琉璃瓦」。如《明史.禮志.壇壝之制》:「齋宮在外垣內西南,東向,其後殿瓦易青琉璃。」清代孔尚任《桃花扇.餘韻》:「碎琉璃,瓦片多,爛翡翠,窗欞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