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旒”文言文意思
“旒”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旒”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liú

“旒”字的古汉语解释

liú

1.名词 古代旗帜边缘上悬垂的装饰品。《论衡·变动》:“旌旗垂。”

2.名词 古代帝王礼帽上前后悬垂的玉串。东方朔《答客难》:“冕而前。”

“旒”国语辞典解释

liú

名词
1.旗子上垂下來的綵帶。《玉篇.㫃部》「旒,旌旗垂者。」 《史記.卷二四.樂書》「龍旂九旒,天子之旌也。」

2.冠冕上垂懸的珠玉。明.張自烈《正字通.方部》「旒,以絲繩貫玉,垂冕前後也。」 《後漢書.卷二六.蔡茂傳》「賜以三公之服,黼黻冕旒。」

“旒”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力求切,音劉。
玉篇旌旗垂者。
類篇旌旗之旓。
詩·商頌爲下國綴
,章也。
旌旗之垂者也。
 又冕,以絲繩貫玉,垂冕前後也。
禮·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
天子以五采爲十有二。
 又韻補叶力救切。
皮日休·補九夏歌何以樂之,金石九奏。何以賜之,龍旂九
集韻或作斿旈。

“旒”形意通解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