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旄”文言文意思
“旄”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旄”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máo/mào

“旄”字的古汉语解释

máo

1.名词 牦牛尾。桓宽《盐铁论》:“陇蜀之丹漆尾。”

2.名词 用牦牛尾装饰杆头的旗。《与陈伯之书》:“朱轮华毂,拥万里。”《庄暴见孟子》:“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之美。”

mào

形容词 通“耄”,年老。《史记·春申君列传》:“后制于李园,矣。”

“旄”国语辞典解释

máo

名词
1.古代竿頭上飾有犛牛尾的旗幟。《書經.牧誓》「右秉白旄以麾。」 《文選.曹植.洛神賦》「左倚采旄,右蔭桂旗。」

2.借指旄牛。《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其獸則𧴄旄貘犛。」

mào

形容词
1.毛長。《爾雅.釋獸》「旄毛狗足。」 晉.郭璞.注:「旄,毛㺜長。」

2.老。《史記.卷七八.春申君傳.太史公曰》「(春申君)後制於李園,旄矣。」

3.昏亂。通「耄」《戰國策.楚策一》「水漿無入口,瘨而殫悶,旄不知人。」

名词
老人。通「耄」《禮記.射義》「旄期稱道不亂。」

“旄”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莫袍切集韻韻會謨袍切,𠀤音毛。
說文幢也。
書·泰誓右秉白以麾。
釋文牛尾。
詩·鄘風孑孑干
注,於干者,大夫之旃也。
周禮·春官·人註牛尾,舞者所持以指麾。
 又詩·邶風·丘傳前高後下曰丘。
 又星名。
史記·天官書昴曰頭。
昴七星爲頭。
 又騎名。
後漢·光武紀賜東海王頭。
秦文公時,梓樹化爲牛,以騎擊之,騎不勝,或墮地,髻解披髮,牛畏之,入水,故秦因是置頭騎。
 又廣韻集韻𠀤莫報切,音帽。麕毛㺜長也。
 又與耄通。
周禮·秋官·司刺再赦曰老
孟子反其倪。
 又集韻亡遇切,音務。嵍,或作。山名。
 又韻補叶蒙晡切傅毅·洛神賦昆山美玉,濤海明珠,金銀璆琳,翠𩦉貂

“旄”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聲,象牦牛尾掛於旗竿之形。旄是指古代用牦牛尾在旗竿頭上做裝飾的旗子,後泛指旌旗。

詳解: 金文從「」,「」聲,象牦牛尾掛於旗竿之形。旄是指古代用牦牛尾在旗竿頭上做裝飾的旗子,後泛指旌旗。

  徐灝《說文解字注箋》:「旄,從犛牛注竿首曰旄,故其字從㫃從毛。」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按旌旞竿飾也。本用犛牛尾,注於旗之竿首,故曰旄。《尚書.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犛牛即牦牛。金文用作姓氏,師遽簋蓋:「用乍(作)文考旄弔(叔)尊簋。

  《說文》:「旄,幢也。从㫃从毛,毛亦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