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言文意思
“方”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方”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fāng

“方”字的古汉语解释

fāng

1.名词 两船相并,也指并排竹木做成的筏。《诗经·谷风》:“就其深矣,之舟之。”

2.名词 方形,与“圆”相对。《促织》:“形若土狗,梅花翅,首,长颈。”

3.形容词 正直。《屈原列传》:“正之不容也。”

4.名词 方向;方位。《赤壁赋》:“不知东之既白。”

5.名词 区域;地方。《<论语>六则》:“有朋自远来,不亦乐乎。”

6.名词 方圆;周围。《归园田居》:“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7.动词 比拟;相比。《察变》:“则三古以还年代之,犹瀼渴之水。”

8.名词 方法;计策。《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略。”

9.<道理;礼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旦知也。”?秋水》:“吾长见笑于大之家。”

10.名词 药方;单方。《林黛玉进贾府》:“请了多少名医修配药,皆不见效。”

11.介词 当;在。《伶官传序》:“故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

12.副词 才;刚刚。《雁荡山》:“伐山取材,有人见之。”《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成草。”

13.副词 正;正在。《荆轲刺秦王》:“秦王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14.副词 将要;就要。?涉汇》:“吾高驰而不欧。”

15.动词 纵横;方圆。?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之地千里。”

【方技】指医、卜、星、相之术.

【方士】方术之士,指古代从事仙、炼丹等迷信活动的人。

【方夏】中国。

【方舆】1.指地,古代以为天圆地方,又有天为盖。2.指天下。

“方”国语辞典解释

fāng

名词
1.四個角都是九十度的四邊形。例: 「正方形」「長方形」

2.區域。例: 「地方」「遠方」

3.古代稱地為「方」《淮南子.本經》「戴圓履方,抱表懷繩。」 漢.高誘.注:「圓,天也;方,地也。」

4.位置、地位的一邊或一面。例: 「東方」「四面八方」「對方」「我方」「雙方」

5.法子、辦法。例: 「方法」「千方百計」「教導有方」

6.治病的藥單、配藥的單子。例: 「藥方」「偏方」「祕方」「處方」《鏡花緣》第二九回:「此跌打損傷第一奇方。」

7.數學上的乘方。例: 「平方」「立方」

8.量詞。計算方形物品的單位。相當於「塊」「個」例: 「匾額一方」「一方手帕」「三方圖章」

9.姓。如明代有方孝孺。

10. 二一四部首之一。

形容词
1.方形的。例: 「方桌」「方陣」

2.某一地的。例: 「方音」「方言」「方志」

3.正直。例: 「品行方正」《老子》第五八章:「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 《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悼王道之不昭,故舉賢良方正之士。」

副词
1.才、始。例: 「書到用時方恨少」「如夢方醒」《紅樓夢》第四回:「今年方四十上下,只有薛蟠一子。」

2.正、適。例: 「來日方長」「方興未艾」《論語.季氏》「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

3.將。《後漢書.卷一七.馮異傳》「璽書勞異曰:『方論功賞,以答大勛。』」 《資治通鑑.卷六五.漢紀五十七.獻帝建安十三年》「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介词
當、在。《莊子.人間世》「方今之時,僅免刑焉。」 《漢書.卷六六.楊敞傳》「惲家方隆盛時,乘朱輪者十人。」

“方”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府良切集韻韻會分房切,𠀤音芳。
說文倂船也。象兩舟省總頭形。或从水作汸。
詩·周南江之永矣,不可思。
,泭也。
釋文小筏曰泭。
爾雅·釋水大夫舟。
倂兩船。
史記·酈食其傳船而下。
謂𠀤船也。
 又易·坤卦六二直大。
地體安靜,是其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圜者中規,者中矩。
淮南子·天文訓天道曰圓,地道曰者主幽,圓者主明。
 又易·觀卦君子以省觀民設敎。
省視萬
詩·大雅監觀四
周禮·天官·冢宰正位。
別四
釋文視日景,以別東西南北四,使有分別也。
禮·內則敎之數與名。
名,如東西也。
 又易·未濟君子以愼辨物居
各居其,皆得安其所。
詩·大雅萬邦之,下民之王。
,猶嚮也。
諸言者,皆謂居在他所,人嚮望之,故云:,猶嚮也。
 又道也。
易·恆卦君子以立不易
,猶道也。
禮·樂記樂行而民鄕
,猶道也。
 又易·復卦后不省
,猶事。
不省視其事也。
 又術也,法也。
易·繫辭以類聚。
謂法術性行。
左傳·昭二十九年官修其
,法術。
 又放也。
書·堯典命圯族。
釋文,放也。
 又有之也。
詩·召南維鵲有巢,維鳩之。
,有之也。
 又今也。
詩·秦風何爲期。
今以何時爲還期。
莊子·天地篇且本身而異形。
凡言且者,言將有所爲也。
 又穀始生未實也。
詩·小雅旣皁。
,房也。謂孚甲始生而未合時也。
 又倂也。
儀禮·鄕射禮足。
,猶倂也。
 又旁出也。
儀禮·大射禮左右曰
,旁出也。
 又板也。
儀禮·聘禮不及百名,書於
,板也。
禮·中庸布在策。
,板也。策,𥳑也。
 又常也。
禮·檀弓左右就養無
,猶常也。
 又文也。
禮·樂記變成謂之音。
,猶文章也。
 又義之宜也。
左傳·隱三年臣聞愛子,敎之以義
 又閔二年任能。
百事之宜也。
 又比也。
論語子貢人。
何晏註人也。
 又博雅,大也,正也。
 又祭名。
詩·小雅以社以
迎四氣於郊也。
 又地名。
詩·小雅侵鎬及
鎬,,皆北地名。
 又姓。
詩·小雅叔涖止。
叔,卿士也。
 又官名。
周禮·夏官·司馬氏,土氏,懷氏,合氏,訓氏,形氏。
前漢·朱雲傳註,少府之屬官也,作供御器物。
 又醫
史記·扁鵲傳乃悉取其禁書,盡與扁鵲。
前漢·郊祀志少君者,故深澤侯人主
侯家人主藥也。
 又廣韻集韻𠀤符切,音房。與,縣名。
前漢·高帝紀沛公攻胡陵與。
音房預,屬山陽郡。
 又集韻蒲光切,音旁。彷或作
前漢·揚雄傳皇於西淸。
皇,猶彷徨也。
 又文紡切。蝄或作
周禮·夏官·相氏良。
良,罔兩也。木石之怪夔罔兩。
張衡·東京賦良。
良,草澤之神也。○按說文作蝄蜽。
 又集韻甫兩切,音倣。效也。
 又韻補叶膚容切道藏·左夫人歌騰躍雲景轅,浮觀霞上空。霄軿縱橫舞,紫蓋記靈

“方”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從「」從「」,以「」指示「」的鋒芒,本義是刀的鋒芒,後借用作方圓之「」(裘錫圭)。

詳解:」字之甲骨文及金文構形大致相同,皆從「」從「」,古漢字以「」表示方圓之「」,但由於「」在古文字裏容易跟「」的勾廓寫法和「」字初文相混,所以很早就以假借字「」來表示方圓之「」。「」與「亡(芒)」造字的原理一致,都以「」指示「」的鋒芒,且二字古音相近,足證二字同源。後來古人借用鋒芒之「」的表意初文來表示方圓之「」,因此分化出「」字。參見「」。

  對於「」字構形的本義尚有其他說法,如葉玉森以為象「」懸掛於架上形;朱芳圃以為「」是「」的初文,以「」指示持「」之處,與刀鋻相同。按「」所指示之處為刀身,而非刀柄,諸說似不合「」字構形。至於徐中舒以為「」字象「」之形,何琳儀以為象「」橫於「」身,表示以刀分物,皆可參考。

  甲骨文「」字借用作四方之方,如《合集》28190:「于西方,東鄉(向)。《合集》30394:「其㞢(侑)于四方」,指於四方進行侑祭。「」又可作方國之統稱,《合集》36536:「其伐方。《屯南》2301:「方來降」,指方國來投降。甲骨卜辭常見「方白(伯)」一詞,即指稱方國的首領,《合集》28086:「王其尋二方白(伯)」,即王以兩個方國首領作祭牲。參見「」。

  金文「」指方形,與「」相對。史逨方鼎:「史逨乍(作)寶方鼎。」或用來計算土地面積,如召卣:「賞畢土方五十里」,「方五十里」即二千五百方里(唐蘭)。全句指賞賜給畢二千五百方里地。《孟子.梁惠王上》:「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可用作方向,如不𡢁𣪕:「朔方嚴(玁)允(狁)廣伐西俞(隅)。」「朔方」指北方,參見「」。全句指北方的玁狁大規模的攻伐國土西方。「」又指方國,如「人方」、「鬼方」等都是方國名。小子䍙𣪕:「隹𢦚令伐人方」,指𢦚命令攻伐人方。「」可用作時間副詞,表示剛剛。中山王鼎:「含(今)舍(余)方壯」,指現在我剛好長大。《廣雅.釋詁一》:「方,始也。」「」又可用作人名。

  秦簡「」字可表示古代書寫用的木版,《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司空》簡131:「令縣及都官取柳及木楘(柔)可用書者,方之以書。」全句指令縣及都官用柳木或其他質柔可以書寫的木材,削成木方以供書寫。《儀禮.聘禮》:「百名以上書於策,不及百名書於方。」鄭玄注:「策,簡也;方,板也。」古人或於木方書寫藥劑,現代漢語中仍有「藥方」一詞(裘錫圭)。

  《說文》:「方,併船也。象兩舟省,緫頭形。凡方之屬皆从方。汸,方或从水。」按《說文》所述並非「」字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