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文言文意思
“访”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訪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fǎng
“访”字的古汉语解释
fǎng
1.动词 询问。《殽之战》:“穆公访诸蹇叔。”
2.动词 访问;拜访。《促织》:“径造庐访成,祝成所蓄。”
3.动词 寻找;寻求。《滕王问阁序》:“访风景于崇阿。”?梦游天姥吟留别》:“须行即骑访名山。”《石钟山记》:“至唐李勃始访其遗踪。”
“访”国语辞典解释
fǎng
动词1.詢問、徵詢。《左傳.哀公十一年》:「季孫欲以田賦,使冉有訪諸仲尼。」
2.調查、偵察。例: 「明察暗訪」 。《三國志.卷一二.魏書.崔琰傳》:「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訪於外。」
3.尋求、探尋。《晉書.卷九一.儒林傳.序》:「於是傍求蠹簡,博訪遺書。」 宋.蘇軾〈石鐘山記〉:「至唐李渤始訪甚遺蹤,得雙石於潭上。」
4.探望、拜望。例: 「探訪」 、「拜訪」 。《宋史.卷四五九.卓行傳.巢谷傳》:「谷獨慨然自眉山誦言欲徒步訪兩蘇,聞者皆笑其狂。」
名词
姓。如唐代有訪式。
“访”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敷亮切,妨去聲。說文汎謀曰訪。
徐曰此言汎謀,謂廣問於人也。
爾雅·釋詁謀也。
玉篇問也。
書·洪範王訪于箕子。
傳謂就而問之也。
周禮·春官受納訪以詔王聽治。
註納謀于王也。
又議也。
楚語敎之令,使訪物官。
註訪,議也。物事也。使議知百官之事也。
又增韻及也,見也。
字彙謁見也。
又方也。
前漢·高五王傳訪以呂氏,故幾亂天下。
註訪,猶方也。
字彙補與昉義同。
又官名。
遼史·百官志太宗會同三年,命于骨鄰爲採訪使。
又姓。唐進士訪式。
又正字通𡚱罔切,芳上聲。義同。字彙泥說文,孫愐敷亮切,槩讀作去聲,非是。
又篇海別作𧪃。
“访”形意通解
略說: 從「言」,「方」聲。本義是廣泛地徵求意見,後來多表示探望、拜訪。詳解: 從「言」,「方」聲。本義是廣泛地徵求意見。《說文》:「訪,汎謀曰訪。从言,方聲。」徐鍇繫傳:「此言汎謀,謂廣問於人也。」如《尚書.洪範》:「惟十有三祀,王訪于箕子。」孔穎達疏:「武王訪問於箕子,即陳其問辭。」《文選.班孟堅〈典引〉》「是時聖上固以垂精遊神,苞舉藝文,屢訪群儒,諭咨故老。」李周翰注:「訪,問也。」
「訪」表示謀劃、謀議。《爾雅.釋詁》:「訪,謀也。」邢昺疏:「訪者,謀政事也。」如《國語.楚語》:「教之令,使訪物官。」韋昭注:「訪,議也。物,事也。使議知百官之事業。」《漢書.敘傳上》「箕子訪周」,顏師古注:「訪亦謀。」又唐代李商隱《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其中所謂「訪逐臣」,便即談及漢文帝因為惑於鬼神之事,而宣召遠謫長沙的賈誼回長安議論的故事。
「訪」表示調查、查訪。如《三國志.魏書.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訪於外。」北宋蘇軾〈石鐘山記〉:「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踪,得雙石於潭上。」
「訪」表示尋求。《正字通.言部》:「訪,相尋曰訪。」如《晉書.儒林傳》:「於是傍求蠹簡,博訪遺書。」唐代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訪」後來多表示探望、探訪。《字彙.言部》:「訪,謁見也。」如唐代孟浩然〈洛中訪袁拾遺不遇〉:「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偶然這一日,朱源的座師船到,過船去拜訪。」
「訪」通「方」,表示開始。如《漢書.高五王傳》:「訪以呂氏故,幾亂天下,今又立齊王,是欲復為呂氏也。」顏師古注引如淳曰:「訪猶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