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文言文意思
“谥”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谥”字

繁体: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shì

“谥”字的古汉语解释

shì

1.名词 古代帝王、贵族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被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不明处称号。《五人墓碑记》:“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美显,荣于身后。”

2.动词 加给谥号;定谥号。《三国志·诸葛亮传》:“君为忠武侯。”

3.动词 号称;叫做。司马相如《喻巴蜀檄》:“身死无名,为至愚,耻及父母,为天下笑。”

“谥”国语辞典解释

shì

名词
古代禮制,依死者生前功過和品德所給予的稱號,多用於貴族、大臣和曾任官職的文人、學者。《說文解字.言部》「諡,行之跡也。」 《禮記.樂記》「故觀其舞,知其德,聞其諡,知其行也。」


动词
加諡號。《左傳.宣公十年》「改葬幽公,諡之曰靈。」

形容词
笑的樣子。《玉篇.言部》「謚,笑貌。」

“谥”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𠀤伊昔切,音益。
說文笑貌。
 又集韻馨激切,音鬩。笑聲。或作赥。
正字通俗用爲誄行之諡,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