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谪”文言文意思
“谪”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谪”字

繁体: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zhé

“谪”字的古汉语解释

zhé

1.动词 谴责;责备。《左传·成公十七年》:“国子我。”

2.动词 被贬官,降职。《琵琶行》:“居卧病浔阳城。”

3.名词 缺点;过失。《老子》:“善言无瑕。”

【谪戍】把被革职的官吏或犯了罪的人充发到边远的地方。

【谪仙】谪居世间的仙人。

“谪”国语辞典解释

zhé

动词
1.譴責。例: 「指謫」《左傳.成公十七年》「國子謫我。」

2.古代官吏降職調任。例: 「謫仕」「貶謫」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名词
罪過。《老子》第二十三章:「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

“谪”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𠀤陟革切,音摘。與讁同。
廣雅責也。
玉篇咎也,罪也,過也,怒也。
類篇罰也。
左傳·成十七年國子謫我。
譴責也。
史記·申屠嘉傳議以謫罰,侵削諸侯。
前漢·武帝紀天漢元年,發謫戍,屯五原。
老子·道德經善言無瑕謫。
 又變氣也。
左傳·昭三十一年日始有謫。
 又玉篇治革切集韻士革切,𠀤音賾。
揚子·方言怒也。
相責怒也。
 又集韻丁歷切,音的。亦罰也。
 又叶竹棘切,音陟。
柳宗元·懲咎賦幸皇鑒之明宥兮,纍郡印而南適。惟罪大而寵厚兮,宜夫重仍乎禍謫。
說文本作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