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文言文意思
“朕”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朕(简繁同形)
拼音:zhèn
“朕”字的古汉语解释
zhèn
1.代词 我,我的。《尚书·汤誓》:“朕不食言。”
2.名词 秦始皇以后专用为皇帝的自称。《史记·秦始皇本纪》:“朕为始皇帝。”
3.名词 征兆;迹象。《庄子·应帝王》:“而遊无朕。”
【朕躬】皇帝自称辞,即我自身;我本人。
“朕”国语辞典解释
zhèn
代词1.用於自稱,即「我」 。《楚辭.屈原.離騷》:「朕皇考曰伯庸。」
2.從秦始皇以後,專屬皇帝的自稱。《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
名词
徵兆、預兆。《莊子.應帝王》:「體盡無窮,而遊無朕。」
“朕”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韻會直稔切正韻呈稔切,𠀤音㼉。說文我也。
爾雅·釋詁朕,我也。
註古者貴賤皆自稱朕。
疏大禹謨云:帝曰朕宅帝位,禹曰朕德罔克。屈原亦云:朕皇考曰伯庸。秦始皇二十六年定爲至尊之稱,漢因不改,以迄於今。
又莊子·應帝王註朕,兆也。
淮南子·俶眞訓欲與物,接而未成兆朕。
註兆朕,形怪也。
又韻會丈忍切,音紖。
周禮·冬官考工記函人眡其朕,欲其直也。
註謂革制。
“朕”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從「舟」從「丨」從「廾」(二手),字象雙手持物填補船之縫隙。本義是填補船縫,引申為縫隙、朕兆(戴震、李孝定、季旭昇)。詳解: 甲金文從「舟」從「丨」從「廾」(二手),字象雙手持物填補船之縫隙。本義是填補船縫,引申為縫隙、朕兆(戴震、李孝定、季旭昇)。春秋晩期金文於「丨」上加八形飾筆,丨中間的圓點或拉長作一橫形,字形又漸訛作「𦩎」形。後「朕」借作第一人稱代詞,日久失其初義。
甲骨文用作第一人代詞,通常為商王的自稱,又用作方國名。金文表示送女出嫁,後作「媵」,毛弔盤:「毛弔朕(媵)彪氏孟姬寶般(盤)」。黃仲匜:「黃仲自乍朕(媵)也(匜)」。又用作第一人稱代詞,作定語。彔伯簋:「用作朕皇考釐王寶尊簋。」少虡劍:「朕余名之,胃(謂)之少虡。」又用作人名。
馬王堆漢帛書「朕」讀為「勝」。《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敬朕(勝)怠,敢朕(勝)疑」,《馬王堆.老子乙本》:「水之朕(勝)剛也,弱之朕(勝)強也。」
《說文》:「朕,我也。闕。」段玉裁注:「戴先生曰:舟之縫理曰朕,故札續之縫亦謂之朕,所以補許書之佚文也。本訓舟縫,引伸爲凡縫之偁。凡言朕兆者,謂其幾甚微。如舟之縫,如龜之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