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胙”文言文意思
“胙”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胙(简繁同形)
拼音:zuò
“胙”字的古汉语解释
zuò
1.名词 祭祀用的肉,祭后分送给参与祭祀的人。《后汉书·邓彪传》:“四时致宗庙之胙。”
2.动词 赏赐。潘勖《册魏公九锡文》:“胙之以土。”
3.动词 通“祚”,赐福。苏轼《孔北海赞序》:“天若胙汉,公使备,备诛操,无难也。”
“胙”国语辞典解释
zuò
名词祭祀所用的肉。《說文解字.肉部》:「胙,祭福肉也。」
动词
1.降福。《國語.周語下》:「天地所胙,小而後國。」 《漢書.卷一〇〇.敘傳下》:「德薄位尊,非胙惟殃。」
2.酬答。《左傳.隱公八年》:「胙之土而命之氏。」 《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分南陽而賜田,裂東嶽而胙土。」
“胙”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則洛切集韻韻會正韻卽各切,𠀤臧入聲。興起也。易·乾卦聖人作而萬物覩。
書·堯典平秩東作。
又振也。
書·康誥作新民。
又造也。
禮·樂記作者之謂聖。
詩·鄘風定之方中,作于楚宮。
又爲也。
詩·鄭風敝予又改作兮。
又始也。
詩·魯頌思馬斯作。
又坐作。
周禮·夏官大司馬敎坐作進退之節。
又將作,秦官名。
前漢·百官表秩二千石,掌宮室。
又作猶斮也。
禮·內則魚曰作之。
註謂削其鱗。
又汨作,逸書篇名。
又姓。漢涿郡太守作顯。
又與詛同。怨謗也。
詩·大雅侯作侯祝。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子賀切,音佐。
後漢·廉范傳廉叔度,來何暮,不禁火,民夜作,昔無襦,今五袴。
韓愈詩非閣復非船,可居兼可過。君去問方橋,方橋如此作。今方音作讀佐。俗用做。
又韻補叶總古切,音阻。
韓愈·處州孔子廟𥓓惟此廟學,鄴侯所作。厥初庳下,神不以宇。
又叶子悉切,音卽。
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𨻰琳·客難太王築室,百堵俱作。西伯營臺,功不浹日。考證:〔易·乾卦聖人作而萬物睹。〕 謹照原文睹改覩。 〔詩·邶風定之方中,作于楚宮。〕 謹照原文邶風改鄘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