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言文意思
“有”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有”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yǒu/yòu

“有”字的古汉语解释

yǒu

1.动词 与“无”相对。《论语》:“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动词 占有。《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之。”

3.动词 掌握。《察今》:“道之士,贵以近知远。”

4.形容词 富有。《货殖列传序》:“礼生于而废于无。”

5.名词 收获;出产的东西。《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

6.连词 或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故君子不战,战则必胜。”

7.助词 用在动词前,以助语气。《少年中国说》:“干将发硎,作其芒。”酉

yòu

1.副词 通“又”,表示进一层。《劝学》:“虽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连词 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陈情表》:“臣密今年四十四。”

【有间】⒈时间很短;一会儿。⒉有缝隙。⒊有仇怨;有矛盾。

【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做具体工作。后泛指官吏。

“有”国语辞典解释

yǒu

动词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 相對。例: 「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形容词
1.豐足、富裕。例: 「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 《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例: 「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故意。例: 「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綴>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例: 「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代词
某,表示不確定。例: 「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名词
姓。如漢代有有祿。

yòu

副词
表示重複、反覆、連續。通「又」 。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


连词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例: 「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有”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云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云九切,𠀤音友。
說文不宜也。春秋傳曰:日月食之。从月又聲。
九經字樣,从月。从冃,譌。
 又玉篇不無也。
易·大能大所
 又繫辭之謂大業。
 又詩·商頌
,九州也。
 又左傳·桓三年年。
五穀皆熟書年。
 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
 又姓。
論語子。
孔子弟子若。
 又集韻尤救切。與又通。
書·堯典朞三百六旬六日。
詩·邶風不日曀。
,又也。
 又韻補叶羽軌切。
前漢·敘傳文豔用寡,子虛烏。寄言淫麗,託風終始。
 又叶演女切。
徐幹·齊都賦主人盛饗,期盡所。三酒旣醇,五齊惟醹。

“有”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手持肉,表示持有、擁有。

詳解: 金文從「」從「」,象手持肉之形,表示持有、擁有。古時物質缺乏,很多人沒有肉食,故以擁有肉為稀罕。《孟子.梁惠王上》:「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朱熹注:「七十非肉不飽,未七十者不得食也。」朱熹的認為滿七十歲才淮許吃肉,很多人質疑此說,但是古時農業生產十分原始,能夠保持溫飽已不錯了,吃肉是很難的。據現在一些農村老人的回憶,他們小時候只有過年才有肉吃,可以想像在落後社會中,能吃肉的應該都是高官貴族,平常百姓根本不能負擔,出於敬老的緣故,七十歲後才有權利吃肉,是合乎常理的。

  《說文》及其他古籍說從「」,應是誤解。此外,金文「」(象右手形)、「」多通讀為「」,參見「」、「」。中山王方壺有無之「」作從又從◎之形,是三晉文字的「」。

  金文表示擁有,叔尸鐘:「咸有九州」,又用作職官名,「有𤔲」即文獻的「有司」,是掌事人員的統稱。

  《說文》:「有,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凡有之屬皆从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