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耰”文言文意思
“耰”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耰(简繁同形)
拼音:yōu
“耰”字的古汉语解释
yōu
1.名词 农具名。形如大木鎯头,用来捣碎土块,平整土地。《淮南子·氾论》:“民劳而利薄,后世为之耒耜耰鉏。”
【又】播种后用耰来平土,掩盖种子。《齐民要术·种谷》:“深其耕而熟耰之。”
“耰”国语辞典解释
yōu
名词用來平整田土或擊碎土塊的農具。通「櫌」 。《淮南子.氾論》:「後世為之耒耜耰鉏,斧柯而樵。」 宋.陸游〈東村〉詩二首之一:「野人知我出門稀,男輟鉏耰女下機。」
动词
用土覆蓋種子。《論語.微子》:「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 《孟子.告子上》:「今夫麰麥,播種而耰之。」
“耰”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集韻於求切正韻於尤切,𠀤音憂。覆種也。說文徐註摩田器,布種後以此器摩之,使土開發處復合覆種也。
論語耰而不輟。
註耰,覆種也。
莊子·則陽篇深其耕而熟耰之,其禾繁以滋。
註耰,鋤也。
淮南子·氾論訓民勞而利薄,後世爲之耒耜耰鋤。
註耰,椓塊椎也。三輔謂之儓,所以覆種也。
又韻補叶於救切,音又史記·龜筴傳耕之耰之,鉏之耨之。
又叶爾皎切,音擾。
梁武帝·籍田詩公卿秉耒耜,庶甿荷鉏耰。一人慙百王,三推先億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