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文言文意思
“游”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游”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yóu

“游”字的古汉语解释

yóu

1.动词 在水上漂浮。《与朱元思书》:“鱼细石,直视无碍。”

2.动词 游玩。《赤壁赋》:“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

3.动词 出游;游历。《两小儿辩日》:“孔子东。”

4.动词 交往。《鸿门宴》:“秦时与臣,项伯杀人,臣活之。”

【又】特指请教学问。《送东阳马生序》:“又患无硕师名人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5.动词 游说。《冯谖客孟尝君》:“西于梁。”

【辨】游,遊。凡有关水中活动,一般只用“游”,不可以用“遊”;而有关陆上活动的,“游”与“遊”可以通用。

【游食】吃闲饭。

【游子】离家外出的人。

“游”国语辞典解释

yóu

动词
1.遨遊、玩耍。例: 「夜遊」《文選.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唐.杜甫〈滕王亭子〉詩二首之一:「人到于今歌出牧,來遊此地不知還。」

2.旅行。《論語.里仁》「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唐.于武陵〈訪道者不遇〉詩: 「及戶無行跡,遊方應未歸。」

3.交往、結交。例: 「交遊」《孟子.盡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遊。」

4.行走。例: 「遊行」《禮記.曲禮上》「遊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寢毋伏。」 唐.孔穎達.正義:「遊,行也。」

5.閒逛。通「游」例: 「遊蕩」《書經.五子之歌》「乃盤遊無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

6.求學。《孟子.盡心上》「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 《後漢書.卷三五.鄭玄傳》「玄自遊學十餘年,乃歸鄉里。」

7.求仕、做官。《戰國策.秦策二》「王獨不聞吳人之遊楚者乎?」 漢.高誘.注:「遊,仕也。」

8.說服。例: 「遊說」《文選.李康.運命論》「張良受黃石之符,誦三略之說,以遊於群雄。」

9.自由運轉。參見「遊目」「遊刃有餘」 等條。

yóu

动词
1.在水中行動。例: 「游泳」《詩經.邶風.谷風》「就其淺矣,泳之游之。」 《淮南子.墬形》「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士者無心而慧。」

2.遨遊。通「遊」《墨子.貴義》「子墨子南游於楚,見楚獻惠王。」

3.交往。通「遊」《左傳.隱公三年》「其子厚與州吁游,禁之不可。」

形容词
飄蕩不定。例: 「游民」「游資」「氣若游絲」《新唐書.卷九五.竇威傳》「周洛間,因隋亂,人不土著,軌下令諸縣,有游手末作者按之,由是威信大行,民皆趨本。」


名词
1.河流、江河的段落。例: 「上游」「中游」「下游」《詩經.秦風.蒹葭》「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

2.姓。如清代有游士鳳。

“游”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以周切集韻韻會夷周切,𠀤音猷。水名。
水經注淮水於淮浦縣枝分,北爲水。
 又浮行也。
爾雅·釋水順流而下曰遡
詩·秦風從之。
 又周禮·天官閽人,王宮每門四人,囿亦如之。
,離宮也。
 又管子·首憲篇分理以爲十爲之宗。
 又尚書·考靈曜地有四,常動而人不知。
 又玩物適情之意。
禮·少儀士依於德,於藝。
 又閒曠也。
禮·王制民。
 又自適貌。
詩·小雅愼爾優
 又枝葉扶疏貌。
詩·鄭風隰有龍。
龍紅草也。
,猶放縱也。言紅草放縱枝葉于隰中。
 又集韻徐由切,音囚。義同。
 又集韻正韻𠀤力求切,音留。旌旗之旒也。本作斿。亦作旒。
左傳·桓二年鞶厲纓。
 又九,星也。
史記·天官書九星,在玉井西南。
 又韻補叶延知切,音移。
司馬相如·上林賦拖蜺旌,靡雲旗。前皮軒,後道
 又叶衣虛切,音於。
萬震南州異物志贊合浦之人,習水善。上視層潭,如猿仰株。考證:〔禮·少儀少依于德,於藝。〕 謹照原文少改士。于改於。

“游”形意通解

略說: 從「」,「」亦聲,「」是「」的後起字,春秋後增「」旁,表示在水中游泳,引申有出游、游樂之意。

詳解: 金文從「」從「」,「」亦是聲符。本義是在水中行動、游泳,引申為出游、游戲、游玩。金文表示游樂,莒弔之仲子平鐘:「莒弔(叔)之中(仲)子平自乍(作)鑄其游鐘」,表示叔之仲子平鑄造供游樂的鐘。

  戰國竹簡表示游泳,《上博竹書五.三德》簡21+18:「善游者,死於梁下。」意謂善於游泳的人,在橋梁下淹死。

  漢帛書假借「」字來表示「」,《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第169行:「鳥得而蜚(飛),魚得而流(游)。

  《說文》:「游,旌旗之流也,从㫃,汓聲。𨒰(䢊),古文游。」段玉裁注:「《集韵》《類篇》乃作『旒』,俗字耳。旗之游如水之流,故得偁『流』也。」段玉裁認為「旌旗之流」的「」字俗作「」,「」是旗子的飄帶,因為隨風飄揚,就好像水流的樣子,故稱為「」。「」、「」音近,二字同源。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