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国语辞典解释
kěn
动词1.許可、答應。例: 「首肯」 、「他不肯讓我辭職。」 《國語.晉語四》:「楚眾欲止,子玉不肯。」
2.願意、樂意。《詩經.邶風.終風》:「終風且霾,惠然肯來。」 唐.杜甫〈哀王孫〉詩: 「問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為奴。」
副词
那裡、怎麼。表示反問的語氣,相當於「豈」 。唐.岑參〈梁園歌送河南王說判官〉詩: 「當時置酒延枚叟,肯料平臺狐兔走。」 唐.李白〈流夜郎贈辛判官〉詩: 「氣岸遙凌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後!」
kěng
(一)之又音。“肯”康熙字典解释
正韻苦等切,音懇。爾雅·釋言肯,可也。
詩·衞風惠然肯來。
箋可也。
前漢·高帝紀高帝數讓,衆莫肯爲。
又集韻可亥切,音愷。
字林著骨肉也。
莊子·養生主技經肯綮之未嘗。
註著骨肉也。肯,著也。
集韻或作肎肻。
又𠕔。
“肯”形意通解
略說: 「肯」本作「肎」,亦作「肻」、「𠕔」,從「肉」,從「冎」省,初義為附於骨頭的肉。詳解: 「肯」本作「肎」,亦作「肻」、「𠕔」,從「肉」,從「冎」省,初義為附於骨頭的肉。《說文》:「肎,骨閒肉肎肎箸也。从肉,从冎省。一曰骨無肉也。𣍟,古文肎。」《爾雅.釋言》:「肯,可也。」《莊子‧養生主》:「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陸德明釋文:「肯,著骨肉。綮,猶結處也。」
「肯」可引伸作許可、願意之意。《詩‧邶風‧終風》:「終風且霾,惠然肯來。」
「肯」也可表示樂意、願意。《詩‧魏風‧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肯」還用作副詞。唐劉長卿〈贈別于群投筆赴安西〉:「本持鄉曲譽,肯料泥塗辱。」
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