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文言文意思
“脍”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脍”字

繁体: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kuài

“脍”字的古汉语解释

kuài

名词 细切的肉食。《论语·乡党》:“食不厌精,不厌细。”辛延年《羽林郎》:“就我求珍肴,金盘鲤鱼。”

“脍”国语辞典解释

kuài

名词
切細的肉絲。《論語.鄉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唐.韓愈〈與崔群書〉:「至於稻也,粱也,膾也,炙也,豈聞有不嗜者哉!」


动词
切割。《詩經.小雅.六月》「飲御諸友,炰鱉膾鯉。」 《莊子.盜跖》「盜跖乃方休卒徒大山之陽,膾人肝而餔之。」

“脍”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古外切,音儈。
說文細切肉也。
玉篇肉細切者爲膾。
釋名膾,會也。細切肉令散,分其赤白異切之,已,乃會合和之也。
韻會肉腥細者爲膾,大者爲軒。
禮·曲禮膾炙處外。
 又博雅膾,割也。
 又廣韻魚膾。
詩·小雅炰龞膾鯉。
 又韻會國名。堯欲伐宗膾。宗膾,小蕃國。
集韻或从魚。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