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腥”文言文意思
“腥”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腥(简繁同形)
拼音:xīng
“腥”字的古汉语解释
xīng
1.名词 生肉。《公羊传·定公十四年》:“腥曰脤。”
2.名词 腥气。《荀子·荣辱》:“鼻辨芬芳腥臊。”
“腥”国语辞典解释
xīng
名词1.生肉。《論語.鄉黨》:「君賜腥,必熟而薦之。」
2.魚、肉所發出的刺鼻氣味。例: 「腥膻」 、「葷腥」 。
形容词
1.氣味刺鼻難聞。例: 「腥臭」 。漢.王充《論衡.量知》:「粟未為米,米未成飯,氣腥未熟,食之傷人。」
2.汙穢、醜惡。《國語.周語上》:「其政腥臊,馨香不登。」
“腥”康熙字典解释
玉篇桑丁切廣韻集韻桑經切,𠀤音星。說文星見食豕,令肉中生小息肉也。
廣韻豕息肉,肉中似米。
周禮·天官·內饔豕肓眡而交睫腥。
註肉有如米者,似星。
又凡膏亦曰腥。
周禮·天官·庖人秋行犢麛膳膏腥。
註膏腥,雞膏也。
又臭也。
禮·月令仲秋之月,其臭腥。
史記·晉世家犯肉腥臊,何足食。
又穢也。
書·酒誥庶羣自酒,腥聞在上。
又正韻凡肉未熟曰腥。
論語君賜腥,必熟而薦之。
史記·禮書俎上腥魚。
註鄭曰:大饗祫祭先王,以腥魚爲俎實,不臑熟之也。
又唐韻蘇佞切集韻韻會新佞切,𠀤音性。義同。
集韻或作胜。
“腥”形意通解
略說: 從「肉」,「星」聲。本義是豬肉中像米粒的息肉。詳解: 從「肉」,「星」聲。本義是豬肉中像米粒的息肉。《說文》:「腥,星見食豕,令肉中生小息肉也。从肉从星,星亦聲。」許慎以為是在晚上星星出現時餵豬才導致豬隻生出息肉,故誤以「腥」所從的「星」亦表義。又《玉篇.肉部》:「腥,豕息肉。」《廣韻.徑韻》:「腥,豕息肉,肉中似米。」
「腥」多用同「胜」,表示生肉。如《論語.鄉黨》:「君賜腥,必熟而薦之。」邢昺疏:「君賜已生肉,必烹熟而薦其先祖。」《禮記.祭義》:「爓祭,祭腥而退,敬之至也。」
「腥」又表示腥臭的氣味。如《山海經.海外北經》:「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穀種。」《荀子.榮辱》:「口辨酸鹹甘苦,鼻辨芬芳腥臊。」
「腥」也特指魚的腥味。如《呂氏春秋.本味》:「夫三群之蟲,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羶,臭惡猶美,皆有所以。」唐代白居易〈即事寄微之〉:「衣縫紕纇黃絲絹,飯下腥鹹白小魚。」又借指魚,如韓愈〈答張徹〉:「乘枯摘野艷,沉細抽潛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