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文言文意思
“星”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星”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xīng

“星”字的古汉语解释

xīng

名词 星星。《荀子·天论》:“列随旋,日月递炤。”

【引】天文。《报任安书》:“文史历。”

“星”国语辞典解释

xīng

名词
1.宇宙中會發光或反射光的天體。例: 「恆星」「行星」「哈雷彗星」「月明星稀」 。唐.杜甫〈旅夜書懷〉詩: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唐.李商隱〈常娥〉詩: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2.比喻細碎或發亮的東西。例: 「油星水點」「眼冒金星」 。唐.孟郊〈寒溪〉詩九首之四:「篙工磓玉星,一路隨迸螢。」

3.比喻為人所崇拜、注目,或是某事的主要人物。例: 「歌星」「明星」「影視紅星」「救星」「壽星」

4.鑲在秤桿上,用以標誌斤、兩、錢的小點。例: 「秤星」 。唐.賈島〈贈牛山人〉詩: 「鑿石養蜂休買蜜,坐山秤藥不爭星。」

5.姓。如春秋時有星子韋。

形容词
1.細微、細小。例: 「零星」「星火燎原」 。唐.盧照鄰〈晚渡渭橋寄示京邑遊好〉詩: 「長虹掩釣浦,落雁下星洲。」

2.色白如星。南朝齊.謝朓〈詠風詩〉:「時拂孤鸞鏡,星鬢視參差。」

副词
1.量多且四處散布。例: 「星羅棋布」《文選.班固.西都賦》「列卒周匝,星羅雲布。」

2.如流星般疾速。《三國志.卷五八.吳書.陸遜傳》「舳艫千里,星奔電邁,俄然行至。」 晉.潘岳〈世祖武帝皇帝誄〉:「羽檄星馳,鉦鼓日戒。」

“星”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桑經切正韻先靑切,𠀤音腥。
說文萬物之精,上爲列。从晶生聲。一曰象形。从口。古口復注中,故與日同。
釋名,散也,列位布散也。
書·堯典曆象日月辰。
,四方中
 又洪範五紀,四曰辰。
二十八宿迭見,以敘節氣。
庶民惟有好風,有好雨。
,民象,箕好風,畢好雨。
史記·天官書者,金之散氣。
五行之精,衆列布,體生於地,精成於天,列居錯行,各有所屬。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
前漢·天文志常宿中外官,凡百七十八名,積數七百八十三,皆有州國官宮物類之象。
淮南子·天文訓日月之淫氣精者爲辰。
 又,猶點點也。
謝靈運詩白髮垂。
 又草名。戴、文、流,皆穀精草別名。
本草綱目此草生穀田中,莖頭小白花,點點如亂
 又姓。
廣韻羊氏家傳曰:南陽太守羊續,娶濟北重女。

“星”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篆「」從「」(象眾星羅列),「」聲,本義是星星。

詳解: 甲金篆文「」字從「」,「」聲,「」象眾星羅列之形,甲骨文加「」為聲符。本義是星星。甲骨文「」、「」皆象星星,從「」聲的「」字專門用來表示天晴的「」(楊樹達、饒宗頤、李學勤)。《合集》15625反:「庚辰星(晴)」,表示庚辰這天天氣晴朗。《韓非子.說林》:「雨十日,夜星。《說苑.指武》作「夜晴」。

  「」古作「」,《說文》:「夝,雨而夜除星見也。从夕,生聲。」表示雨在夜晚停止而星星出現。天晴才能看見星星,故「」引申有「」義。段玉裁注:「暒者,雨止無雲也。古夝、暒、精皆今之晴。而《詩》作星。《詩.鄘風.定之方中》:「星言夙駕」,表示天晴的早晨駕車,以「」表示「」,與甲骨文同。

  金文用作人名,麓伯簋:「麓伯星父作匋仲姞寶簋。

  戰國竹簡和漢帛書假借為「」,《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簡53背:「星臭」,即「腥臭」。《馬王堆帛書.胎產書》第3行:「毋食辛星(腥)」,表示不要食辛辣和腥的東西。又用作本義,表示星星,《上博竹書三.仲弓》簡19:「日月星㫳(辰)」。《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第170行:「星辰雲氣」。第65行:「日月星辰有數,天地之紀也。

  《說文》:「曐,萬物之精,上爲𠛱星。从晶,生聲。一曰:象形,从囗。古囗復注中,故與日同。𠻖(𤯢),古文。星,曐或省。」段玉裁注:「星之言散也,引伸爲碎散之偁。」由眾星羅列引申有零散、零星之意,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又引申有多而密之意,今天仍有成語「星羅棋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