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文言文意思
“簪”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簪(简繁同形)
拼音:zān
“簪”字的古汉语解释
zān
1.名词 古代用来绾住头发或把帽子固定在头发上的长形针。《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动词 在头上插戴。《西门豹治邺》:“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簪花】⒈戴花。⒉书体的一种。
【簪缨】簪和缨,古代达官贵人帽子上装饰物。也指为官的人。
“簪”国语辞典解释
zān
名词古人用來綰髮或固定頭冠的頭飾。例: 「頭簪」 。《史記.卷四九.外戚世家》:「夫人脫簪珥叩頭。」 唐.杜甫〈春望〉詩: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也稱為「簪子」 。
动词
1.插、戴。唐.李嶠〈扈從還洛呈侍從群官〉詩: 「並輯蛟龍書,同簪鳳皇筆。」 宋.蘇軾〈答陳述古〉詩二首之一:「城西亦有紅千葉,人老簪花卻自羞。」
2.連綴。《儀禮.士喪禮》:「以爵弁服,簪裳於衣左。」 漢.鄭玄.注:「簪,連也。」
zēn
(一)之又音。“簪”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側吟切集韻韻會緇岑切正韻緇深切,𠀤音㻸。首筓也。釋名簪,兓也,連冠于髮也。
又𣏽也,因形名之也。
又廣韻作含切集韻韻會正韻祖含切,𠀤音鐕。義同。
又疾也。
易·豫卦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疏簪,疾也。以信待之,則羣朋合聚,而疾來也。
又前漢·百官表爵一級曰公士,二上造,三簪嫋裊。
註師古曰:以組帶馬曰裊。簪裊者,言飾此馬也。
又集韻子感切,音昝。易朋盍簪。王肅讀。
又徂官切。易朋盍簪。李鼎祚曰:簪舊讀作攢。
集韻或作𥸢、篸。考證:〔易·豫卦註簪,疾也。以信待之,則羣朋合聚,而疾求也。〕 謹照原文註改疏。求改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