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文言文意思
“普”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普(简繁同形)
拼音:pǔ
“普”字的古汉语解释
pǔ
副词 普遍;全面。《史记·秦始皇本纪》:“普施明法。”《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普天一统,于是定矣。”
“普”国语辞典解释
pǔ
形容词廣大而周遍。例: 「普通」 、「普遍」 、「普及」 。《孟子.萬章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名词
1.普魯士的簡稱。例: 「普法戰爭」 。
2.姓。如元代有普恩,明代有普泰。
“普”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滂古切,音浦。說文作暜,日無色也。
註日無光則遠近皆同,故从竝。今隷作普。
又廣韻博也,大也,徧也。
易·乾卦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又姓。
姓氏急就篇普氏,後漢十姓有之。
又集韻韻會𠀤頗五切,音溥。義同。
“普”形意通解
略說: 從「日」從「並」。《說文》以為本義是日無色,即太陽沒有光。詳解: 從「日」從「並」。《說文》以為本義是日無色,即太陽沒有光。《說文》:「普,日無色也。从日从並。」古書中不見此用法。段玉裁注:「此義古籍少用。[……]今字借爲溥大字耳。」參見「溥」。
「普」被借為表示溥大、廣大。如《墨子.尚賢中》:「聖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文選.王子淵〈聖主得賢臣頌〉》:「所任賢,則趨舍省而功施普;器用利,則用力少而就效眾。」張銑注:「普,廣也。」
「普」也表示全面、普遍。《玉篇.日部》:「普,徧也。」如《左傳.昭公七年》引《詩》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潛夫論.救邊》:「聖王之政,普覆兼愛,不私近密,不忽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