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匍”文言文意思
“匍”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匍(简繁同形)
拼音:pú
“匍”字的古汉语解释
pú
见“匍匐”。
【匍匐】⒈在地上爬行。⒉尽力。《诗经·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救之。”
“匍”国语辞典解释
pú
參見「匍匐」 條。“匍”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正韻薄胡切集韻韻會蓬晡切,𠀤音蒲。說文手行也。从勹,甫聲。
玉篇匍,匐伏也。手行盡力也,顚蹶也。餘詳匐字註。
又集韻馮無切,音扶。義同。
集韻或作扶。○按此字下正字通尚有訇字,己入言部,重出,今刪。
“匍”形意通解
略說: 金文從「勹」從「甫」。「勹」、「甫」皆是聲符,「勹」亦是意符,象一個趴伏在地上的人,本義是趴在地上爬行。詳解: 金文從「勹」從「甫」,皆是聲符。「勹」亦是意符,是「俯」或「伏」的初文,象一個人趴伏在地上。本義是俯伏在地上,用手足爬行。《說文》:「匍,手行也。从勹,甫聲。」段玉裁注:「今人以手摸𡩡,其語薄乎切,當作此字。」
金文通假為「撫」,表示有,「撫有」同義連用,表示擁有(楊樹達、白川靜、裘錫圭),史牆盤:「匍(撫)有上下」,大盂鼎:「匍(撫)有四方」。意謂擁有天下之意。一說讀為「溥」,「溥有」即廣有,「溥有四方」即廣有天下四方之意(王輝)。
「匍」常與「匐」連用,表示伏地或爬行,《文選.馬融〈長笛賦〉》:「逮乎其上,匍匐伐取。」李周翰注:「匍匐,以手足行也。」《玉篇.勹部》:「匍匐,伏也。」《禮記.問喪》:「孝子親死,悲哀志懣,故匍匐而哭之。」引申之,「匍匐」有盡力之意,《玉篇.勹部》:「匍匐,盡力也。」《詩.邶風.谷風》:「凡民有喪,匍匐救之。」鄭玄箋:「匍匐,言盡力也。」故成語「匍匐之救」,表示竭盡全力的救助。《後漢書.章帝紀》:「蓋君人者,視民如父母,有憯怛之憂,有中和之教,匍匐之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