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文言文意思
“勿”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勿(简繁同形)
拼音:wù
“勿”字的古汉语解释
wù
1.副词 别;不要。表示禁止或劝阻。《寡人之于国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2.副词 不,表示对动作的否定。《廉颇蔺相如列传》:“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勿”国语辞典解释
wù
副词1.不要、不可。表示禁止、勸阻。例: 「請勿吸煙」 。《論語.衛靈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不。表示否定。《論語.雍也》:「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勿”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文拂切,音物。說文勿,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雜帛幅半異,所以趣民,故遽稱勿勿。
集韻或作𣃦。
又通作物。
周禮·春官·司常九旗雜帛爲物。
又玉篇非也。
廣韻無也。
增韻毋也。
韻會莫也。
通志勿,州里之旗也。而爲勿不之勿,借同音,不借義。
論語非禮勿視。
朱註勿者,禁止之辭。
又韻會愨愛貌。
禮·祭義勿勿諸其欲其饗之也。
註猶勉勉也。
又六書正譌事物之物,本只此字,後人加牛以別之。
又顏氏家訓篇書翰稱勿勿,不知所由。或妄言此匆匆之殘缺者。及考說文乃知怱遽者稱爲勿勿。
東觀餘論今俗勿中加點作匆,爲怱遽字,彌失眞矣。
又正韻莫勃切,音沒。掃塵也。
禮·曲禮䘏勿驅塵。考證:〔禮·祭義勿勿乎其欲響之也。〕 謹照原文乎字改諸字。欲字下增其字。響字改饗字。
“勿”形意通解
略說: 「勿」是「刎」的初文,本義是分割、割斷。詳解: 甲金文從「刀」從數點(◎),是「刎」的初文,數點象刀所切割的東西(裘錫圭),一說數點象血滴形(張世超等),本義是分割、割斷。《廣雅.釋詁》:「刎,斷也。」
甲骨文「勿」用法有三:一、大多讀作「物」,表示雜色的,「燎十勿(物)牛」,即用十隻雜色的牛來進行燎祭。二、用作本義,表示刎、宰殺,《粹》421:「勿(刎)牛于𦎫」。《荀子.彊國》:「刎牛馬」。三、用作否定詞。金文用法有二:一、大多用作否定詞,表示禁止,禹鼎:「勿遺壽幼」,表示長者和幼兒也不要放過。大盂鼎:「勿灋(廢)朕令(命)」,表示不要背棄我的命令。二、讀為「物」,表示事物,中山王鼎:「閈於天下之勿(物)矣」,「閈」假為「見」,表示知天下的事物(馬承源)。戰國楚簡及漢初帛書「勿」亦讀為「物」,《郭店楚簡.老子甲》簡12:「萬勿(物)𨟻(將)自𢠿(化)」,《馬王堆漢帛書.十問》第一行:「萬勿(物)何得而行?」
《說文》:「勿,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雜帛,幅半異。所以趣民,故遽,稱勿勿。凡勿之屬皆从勿。𣃦,勿或从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