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匏”文言文意思
“匏”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匏”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páo

“匏”字的古汉语解释

páo

1.名词 匏瓜,俗称“瓢葫芦”,一种果实可以做瓢的葫芦。《论语·阳货》:“吾岂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2.名词 古代八音之一;指笙、竽一类的乐器。韩愈《送孟东野序》:“金石丝竹土革木八物,物之善鸣者也。”

【匏系】⒈比喻系滞一处。⒉比喻赋闲在家。⒊比喻无用之物。

【匏樽】匏瓜做的酒樽。后泛指酒具。

“匏”国语辞典解释

páo

名词
1.植物名。一種葫蘆。果實圓大而扁,晒乾之後可當涉水的交通工具,從中剖開亦可做盛水的容器。

2.樂器名。古笙竽以匏為座,故此類樂器稱為「匏」 ,與金、石、土、革、絲、木、竹合稱為「八音」 。南朝梁.蕭統〈文選序〉:「譬陶匏異器,並為入耳之娛。」

3.姓。如漢代有匏敏。

“匏”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薄交切集韻韻會正韻蒲交切,𠀤音庖。
說文瓠也。从夸,包聲。取其可包藏物也。
詩·邶風有苦葉。
陸佃曰:短頸大腹曰
陸璣詩疏葉少時可爲羹。
 又可淹煮,至八月葉卽苦。
嚴粲·詩緝經霜葉枯落,乾之腰以度水。
魯語不材於人,共濟而已。
 又爾雅翼在八音之一,笙十三簧,竽三十六簧,皆列管內,施簧管端。
 又以爲飮器。
詩·大雅酌之用
禮·郊特牲器用陶,以象天地之性。
 又韻會瓜,星名。在河鼓東。
集韻或作瓟。

“匏”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是匏瓜,乃葫蘆的一種。

詳解: 從「」,「」聲。本義是匏瓜,乃葫蘆的一種。《說文》:「匏,瓠也。从包从夸聲。包取其可包藏物也。」如《詩.邶風.匏有苦葉》:「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毛傳》:「匏謂之瓠。《論語.陽貨》:「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

  匏的果實曬乾後可製成容器,特指盛酒的器皿。如《詩.大雅.公劉》:「執豕於牢,酌之用匏。」鄭玄箋:「酌酒以匏為爵,言忠敬也。《鹽鐵論.散不足》:「及其後,庶人器用,即竹柳陶匏而已。」「」對半剖開則可以當水瓢,如唐代陸羽《茶經.四之器》:「瓢,一曰犠杓,剖匏為之,或刊木為之。

  「」是古代八音之一。「八音」本指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種製作樂器的材質,後成為樂器的統稱。「」多用以製作笙竽一類樂器,故又以「」代稱此類樂器。《周禮.春官宗伯.大師》:「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鄭玄注:「金,鐘鎛也;石,磬也;土,塤也;革,鼓鞀也;絲,琴瑟也;木,柷敔也;匏,笙也;竹,管簫也。」如《國語.周語下》:「匏以宣之,瓦以贊之,革木以節之。」南朝梁蕭統《文選.序》:「譬陶匏異器,並為入耳之娛。

  「匏瓜」還是古代的星名。如《文選.曹子建〈洛神賦〉》:「歎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張銑注:「匏瓜,星名也。」唐代李白〈游泰山六首〉之六:「捫天摘匏瓜,恍惚不憶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