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文言文意思
“匈”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匈(简繁同形)
拼音:xiōng
“匈”字的古汉语解释
xiōng
1.名词 同“胸”,胸膛。《汉书·司马相如列传》:“其于匈中曾不蔕蒂。”
2.名词 称匈奴。亦泛称北方少数民族。《旧唐书·突厥列传上》:“又匈虏一败,或当惧而修德,结怨于我,为患不细。”
3.名词 同“胸”。心胸;胸怀。《资治通鉴》:“吾素刚急,有匈中气,不可不顺也。”
【匈匈】形容喧闹或纷乱的样子。
“匈”国语辞典解释
xiōng
名词1.身體前面頸下腹上的部分。為胸的本字。《管子.任法》:「是以官無私論,士無私議,民無私說,皆虛其匈以聽於上。」 《文選.吳質.答魏太子牋》:「猶欲觸匈奮首。」
2.中國古代的北方民族。參見「匈奴」 條。
3.匈牙利共和國的簡稱。
动词
喧擾不安。《漢書.卷一.高帝紀下》:「天下匈匈,勞苦數歲。」
“匈”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正韻許容切韻會虛容切,𠀤音胸。說文膺也,从勹凶聲。
前漢·司馬相如傳其於匈中,曾不蔕芥。
楚辭·哀時命惟煩懣而盈匈。
又前漢·高帝紀天下匈匈。
註匈匈,喧擾之意。
又正韻匈匈,讙議之聲。
荀子·天論篇君子不爲小人之匈匈也,而輟其行。
又韻會正韻𠀤許用切,兄去聲。義同。
“匈”形意通解
略說: 从「勹」,「凶」聲,是「胸」的古字,金文有「𦙄」字,從「凶」從「肉」,與《說文》或體同形,構形初義不明。詳解: 金文「𦙄」通讀作「容」,表示盛載。少府銀圜器:「𦙄(容)二益(鎰)」。
《說文》:「聲也。從勹凶聲。𦙄,匈或從肉。」據《說文》,「𦙄」乃「匈」之或體,《史記‧高祖本紀》:「項羽大怒,伏弩射中漢王,漢王傷匈。」參見「胸」。
「匈」也通作「兇」,表示兇惡。《漢書‧佞幸傳‧石顯》:「顯聞眾人匈匈,言己殺前將軍蕭望之。」
「匈」也作為「匈奴」的指稱,同時可泛稱北方少數民族。《舊唐書‧突厥傳上》:「又匈虜一敗,或當懼而修德,結怨於我,為患不細。」 西方亦以 Hunnorum (拉丁文), Huns(英文), Hunnen(德文), Hunové(捷克文)指稱從中亞遷徙過去的民族。但歐洲的「匈人」是否直接承襲自「匈奴人」,學界存在爭議,姑備一說。「匈奴語」歷史文獻並不豐富,其性質與來源亦在學界存在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