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洿”国语辞典解释
wū
名词停積的水池、濁水池。《孟子.梁惠王上》:「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唐.劉禹錫〈復荊門縣記〉:「昔飲于洿,夏溷冬枯;自公感通,觱沸生兮。」
动词
1.掘地成池。《禮記.檀弓下》:「殺其人,壞其室,洿其宮而豬焉。」
2.塗抹。《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下》:「曰:『毋使民復思也。』以墨洿色其周垣。」 《文選.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孫權小子,未辨菽麥,要領不足以膏齊斧,名字不足以洿簡墨。」
形容词
卑汙、不廉潔的。《漢書.卷九七.孝成許皇后傳》:「洿穢不修,曠職尸官。」
“洿”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哀都切集韻正韻汪胡切,𠀤音烏。說文水濁不流也。一曰窊下。
孟子數罟不入洿池。
又掘洿之也。
禮·檀弓洿其宮而豬焉。
又唐韻侯古切集韻後五切,𠀤音戸。水深謂之洿。
又穢也。
左傳·文六年趙盾爲政,治舊洿。
又漫也。
成公綏·嘯賦大而不洿。
又洿染也。
前漢·王莽傳以墨洿色其周垣。
又集韻荒故切,謼去聲。抒水也。
又韻補叶古禾切,音科。
楊方·合歡詩爾根深且固,余根淺且洿。移植良無期,歎息將如何。
又叶胡故切,音互。
楚辭·天問九州安錯,州谷何洿。
正字通污洼溛窪𠀤通。
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