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洫”文言文意思
“洫”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洫”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

“洫”字的古汉语解释

1.名词 田间水道。《左传·襄公十年》:“子驷为田。”

2.名词 护城河。张衡《东京赋》:“邪阻城。”

3.名词 水门。《后汉书·鲍昱传》:“昱乃上作方梁石,水常饶足,溉田倍多。”

4.动词 虚;使虚。《管子·小称》:“满者之,虚者实之。”

5.动词 败坏。《庄子·则阳》:“与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

“洫”国语辞典解释

名词
1.田間的水道。《周禮.地官.遂人》「凡治野,夫間有遂,……百夫有洫,洫上有涂。」 《左傳.襄公十年》「子駟為田洫。」

2.泛指溝渠。例: 「溝洫」《文選.鮑照.蕪城賦》「劃崇墉,刳濬洫,圖修世以休命。」

3.護城河。《文選.張衡.西京賦》「經城洫,營郭郛。」

动词
1.虛、空出。《管子.小稱》「滿者洫之,虛者實之。」

2.敗壞。《莊子.則陽》「所行之備而不洫。」

“洫”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況逼切集韻韻會忽域切正韻呼狊切,𠀤音侐。田閒水道也。
說文十里爲成。成閒廣八尺,深八尺,謂之
 又城池也。
詩·大雅築城伊
 又渠也。
後漢·鮑永傳作方梁石
猶今之水門。
 又水名。
前漢·地理志水,出漁陽郡白檀北蠻夷。
 又虛也。
管子·小稱篇滿者之。
 又濫也。
莊子·則陽篇所行之備而不
,濫也。王云壞敗也。
 又集韻弋質切,音逸。深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