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恂”文言文意思
“恂”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恂(简繁同形)
拼音:xún
“恂”字的古汉语解释
xún
1.动词 相信;信任。《列子·周穆王》:“且恂士师之言可也。”
2.动词 恐惧;害怕。《庄子·齐物论》:“木处则惴慄恂惧。”
【恂恂】恭敬谨慎的样子。紧张担心的样子。通“循循”,有步骤的样子。
“恂”国语辞典解释
xún
动词1.相信、信任。《列子.周穆王》:「黃帝、孔丘孰辨之哉?且恂士師之言可也。」
2.恐懼、害怕。《莊子.齊物論》:「木處則惴慄恂懼,猿猴然乎哉?」
3.通暢、暢達。《莊子.知北遊》:「思慮恂達,耳目聰明。」
副词
急猝。《莊子.徐无鬼》:「眾狙見之,恂然棄而走。」
“恂”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相倫切集韻韻會正韻須倫切,𠀤音荀。說文信心也。从心旬聲。
書·立政廸知忱恂。
傳恂,信也。
又樂也,慄也。
增韻嚴謹貌。
又溫恭貌。
又信實之貌。
後漢·召馴傳德行恂恂召伯春。
又通作悛。
前漢·李廣傳恂恂如鄙人。
史記作悛悛。
亦通作洵。
詩·鄭風泃美且都。古作恂。
又集韻松倫切,音旬。恂恂,善誘也。
莊子·徐無鬼恂然棄而走。郭象讀。
又五音集韻聳尹切,音筍。嚴慄也。
又集韻類篇韻會正韻𠀤須閏切,音峻。
大學恂,慄也。鄭氏讀。
又集韻輸閏切,音瞬。恂然,遽也。
列子·黃帝篇怵然有恂日之志。
何承天·纂文吳人呼瞬目爲眴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