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恸”文言文意思
“恸”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恸”字

繁体: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tòng

“恸”字的古汉语解释

tòng

1.形容词 极度悲哀。《柳毅传》:“须臾,宫中皆哭。”

2.动词 痛哭。《三国演义》:“谏议大夫刘陶径到帝前大。”

【辨】痛、恸。都有悲哀的意义,但“恸”悲哀的程度更深些。另外,“痛”的其他意义不能用“恸”。

“恸”国语辞典解释

tòng

副词
過度悲傷。例: 「慟哭」《論語.先進》「顏淵死,子哭之慟。」 《南史.卷七五.隱逸傳上.顧歡傳》「歡早孤,讀《詩》至『哀哀父母』,輒執書慟泣,由是受學者廢蓼莪篇,不復講焉。」

“恸”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徒弄切,音洞。哀過也。从心動聲。
論語子哭之慟。
 又叶徒紅切,音同。
晉書·愍懷傳今爾之負,抱冤於東。悠悠有識,孰不哀慟。

“恸”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表示極其悲痛。

詳解: 從「」,「」聲,表示極其悲痛。《論語‧先進》:「顏淵死,子哭之慟。

  「」可表示感動。《漢書‧蕭望之傳》:「是時太官方上晝食,上乃卻食,為之涕泣,哀慟左右。」顏師古注:「慟,動也。

  「」也可表示痛哭。《說文新附》:「大哭也。从心,動聲。」 三國魏曹植〈王仲宣誄〉:「翩翩孤嗣,號慟崩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