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僮”文言文意思
“僮”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僮”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tóng/zhuàng

“僮”字的古汉语解释

tóng

1.名词 儿童;少年。《陈情表》:“内无应门五尺之。”

2.名词 年轻的奴隶或奴仆。《童区寄传》:“为两郎,孰若为一郎?”

【僮僮】盛、多的样子。

“僮”国语辞典解释

tóng

名词
1.未成年的人。《說文解字.人部》「僮,未冠也。」 《左傳.哀公十一年》「公為與其嬖僮汪錡乘皆死,皆殯。孔子曰:『能執干戈以衛社稷,可無殤也。』」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卷二〇.春秋左氏音義之六》「八歲至十九歲為殤。」

2.奴僕、奴婢。例: 「家僮」「書僮」《文選.李密.陳情表》「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唐.柳宗元〈三戒.永某氏之鼠〉:「購僮羅捕之,殺鼠如丘。」

3.姓。如漢代有僮尹。

zhuàng

名词
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即壯族。參見「壯族」 條。

“僮”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𠀤音同。
說文未冠也。
 又前漢·衞靑傳註者,婢妾之總稱。
史記·貨殖傳卓王孫家八百人。
前漢·張安世傳七百人,皆有手技。
玉篇幼迷荒者。
詩·鄭風之狂也且。
狂行昏所化也。
廣雅,癡也。今爲童。
 又無知貌。
揚子·太玄經然未有知。
 又竦敬貌。
詩·召南被之,夙夜在公。
 又縣名。
前漢·地理志徐,,取慮三縣名,屬臨淮郡。
 又姓。漢交趾刺史尹。
鄭樵·族略卽童姓。或从人,以別其族。
韻會說文童,孥也。,幼也。今以幼字作童,童僕字作,相承失也。

“僮”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是未成年男子。

詳解: 從「」,「」聲,本義是未成年男子。《說文》:「未冠也。从人,童聲。」段玉裁注:「未冠也。䇂部曰:『男有辠曰奴。奴曰童。』按《說文》僮、童之訓,與後人所用正相反,如穜、種二篆之比。今經傳僮子字,皆作童子,非古也。《襍記》注曰:『童,未成人之稱。』《學記》注曰:『成童,十五以上。』引伸爲僮蒙。《玉篇》《詩》:『狂僮之狂也且。』《傳》曰:『狂行僮昏所化也。』《廣雅》曰:僮,癡也。』若《召南》『僮僮,竦敬也』,則又如愚之義也。」典籍用其本義,如《左傳·哀公十一年》:「公為與其嬖僮汪錡乘,皆死,皆殯」;又如《論衡·偶會》:「僮謠之語當驗」;《文選‧張衡〈西京賦〉》:「侲僮程材,上下翩翩。

  「」亦用作奴僕,如《漢書·司馬相如傳上》:「卓王孫僮客八百人」,顏師古注:「僮謂奴」。

  「」也引申為愚昧、無知。如《太玄·童》:「陽氣始窺,物僮然,咸未有知。

  簡帛文字中「」常通作「」,如《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53行:「六枋(柄):一曰觀,二曰論,三曰僮(動),四曰轉,五曰變,六曰化。」,又如《馬王堆.老子乙本》186行:「死之徒十又(有)三,而民生生,僮(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