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文言文意思
“他”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他(简繁同形)
拼音:tā
“他”字的古汉语解释
tā
1.代词 其他的;别的。《齐桓晋文之事》:“《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海誓山盟,各无他志。”
2.代词 指第三人称。《陈州粜米》:“他也故违了皇宣命,都是些吃仓廒的鼠耗。”《林黛玉进贾府》:“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注】古代“他”指男指女均可。
【他日】⒈过去某一时期。⒉平日。⒊别日,某一天。
“他”国语辞典解释
tā
代词第三人稱代名詞。指稱你我以外的第三人。《三國演義》第一〇回:「王方欺他年幼,躍馬迎戰。」 《老殘遊記二編》第二回:「且等今晚試試他的口氣,他若肯了,不怕他師父不肯。」
形容词
另外的、別的。例: 「他人」 、「他日」 、「他家的事」 。《詩經.鄭風.褰裳》:「子不我思,豈無他士?」
副词
其他方面的。例: 「早已他去,不知所終。」
名词
別的方面或其餘的事。《詩經.小雅.小旻》:「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孟子.梁惠王下》:「王顧左右而言他。」
助词
用於句中當襯字,無所指。例: 「唱他幾句」 、「喝他幾杯」 。《醒世恆言.卷三五.徐老僕義憤成家》:「聞得販漆這項道路頗有利息,況又在近處,何不去試他一試?」 有時綴以「這」 、「那」 。例: 「投宿於他這旅舍。」 「看他那天氣好像要下雨。」 亦可綴「這個」 。例: 「我恨就恨他這個冰天雪地。」
tuō
(一)之又音。“他”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託何切正韻湯何切,𠀤音拖。與佗它通。彼之稱也,此之別也。左傳·莊二十二年光遠而自他有耀者也。
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又小雅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又玉篇誰也。
又邪也。
揚子·法言君子正而不他。
又凡牛馬載物曰負他。
又集韻唐佐切,同䭾。亦畜負物也。
又司馬相如·上林賦不被創刃,怖而死者,他他藉藉,塡坑滿谷。
註他音〈口𠂹〉。言禽獸僵死交相積也。
又正字通方言呼人曰他。讀若塔平聲。
“他”形意通解
略說: 本作代詞,指稱別的,或第三人稱。詳解: 本作代詞,指稱別的,或第三人稱。「他」不見於甲金文及《說文》,本義用作指稱的代詞,指代「別的」、「其他的」,如《史記·高祖本紀》:「於是沛公乃夜引兵從他道還」;亦表示第三人稱,如唐代杜審言〈戲贈趙使君美人〉:「羅敷獨向東方去,謾學他家作使君」。「他」用作第三人稱代詞在古代、近代皆可指代男女及一切事物,專指男性的限制,是現代漢語才出現的後起用法。
「他」還有表示「虛指」和「誰」的指代意義,前者如宋代辛棄疾《祝英台近》:「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卻不解,帶將愁去」,後者見於《玉篇·人部》:「他,誰也」。
「他」可通「馱」,《集韻·箇韻》:「馱,畜負物也,或作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