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文言文意思
“位”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位”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wèi

“位”字的古汉语解释

wèi

1.名词 位置;方位。《涉江》:“阴阳易,时不当兮。”

2.名词 官位;爵位。《师说》:“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名词 位次;座位。《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廉颇之右。”

4.名词 特指帝王或诸侯之位。《谭嗣同》:“遂赐衣带诏,有朕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设法筹救之语。”

5.量词 称人的敬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端的亏管营、差拨两用心。”

【位望】地位和声望。

“位”国语辞典解释

wèi

名词
1.所在的地方。例: 「方位」「座位」《左傳.成公十七年》「矯以戈殺駒伯苦成叔於其位。」

2.官職。例: 「不計名位」《論語.泰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唐.韓愈〈師說〉:「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3.等級。例: 「爵位」「體位」《周禮.天官.大宰》「以八則治都鄙……四曰祿位,以馭其士。」

4.事物的準則。例: 「單位」「本位」

5.對人的尊稱。例: 「諸位」「列位」「幾位長輩」《水滸傳》第一九回:「我有片言,不知眾位肯依我麼?」

6.量詞。計算人數的單位。多含敬意。例: 「十位客人」「五位老師」

动词
1.處、在。例: 「中國位於亞洲的東南方。」 《列子.天瑞》「教化者不能違所宜,宜定者不出所位。」

2.安排。參見「位置」 條。

“位”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于愧切集韻于累切韻會喩累切正韻切,𠀤音壝。
說文列中庭之左右曰
廣韻正也。
易·繫辭聖人之大寶曰
周禮·天官惟王建國,辨方正
 又凡所坐立者,皆曰
禮·曲禮揖人,必違其
而揖,禮以變爲敬也。
 又所也。
論語君子思不出其
朱註范氏曰:物各得其所,而天下之理得矣。
 又姓。明安。
 又高麗人呼相似爲。見三國志
本作㑀。俗作。㑀字原刻从亻从𡗓。考證:〔禮·曲禮揖人,必違其面揖,〕 謹照原文面揖改而揖。〔易·艮卦君子思不出其范氏曰,物各得其所,而天下之理得矣。〕 謹按此論語經及朱註非易註也。易艮卦三字改爲論語二字,註上增朱字。

“位”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寫作「」,從「」、「」,象人正面而立,「」象地面,即所立之處,「」既表示站立,又表示所立之處,後來才加「」造「」,專門表示位置、地位。

詳解: 甲金文「」寫作「」,從「」、「」,象人正面而立,「」象地面,即所立之處,「」既表示站立,又表示所立之處,「」、「」同字。戰國金文「」除寫作「」外,還有一種寫法,以「」為聲符加於「」旁,成從「」,「」聲之形聲字。

  金文表示位置、地位,頌鼎:「即立(位)」,中山王方壺:「遂定君臣之[立胃](位),上下之體。

  戰國竹簡始見從「」從「」的「」,通讀為「」,表示臨,《郭店楚簡.緇衣》:「共(恭)以位(蒞)之」。

  《說文》:「列中庭之左右謂之位。从人立。」段玉裁注:「引伸之凡人所處皆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