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韪”文言文意思
“韪”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韪”字

繁体: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wěi

“韪”字的古汉语解释

wěi

1.形容词 是;对。常常“不韪”连用。《左传·隐公十一年》:“犯五不,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2.形容词 美;善。张衡《东京赋》:“京室密清,罔有不。”

“韪”国语辞典解释

wěi

名词
對、是。《左傳.隱公十一年》「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 《漢書.卷一〇〇.敘傳下》「亡德不報,爰存二代,宰相外戚,昭韙見戒。」

“韪”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于鬼切集韻韻會羽鬼切,𠀤音偉。
說文是也。从是,韋聲。
左傳·隱十一年犯五不韙。
前漢·敘傳昭韙見戒。
張晏曰:是也。明其是者,戒其非也。
後漢·荀爽傳五韙咸備。
集韻通作愇。

“韪”形意通解

」異體又作「」,《說文》:「韙,是也。从是韋聲。《春秋傳》曰:『犯五不韙。』愇,籒文韙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