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文言文意思
“未”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未(简繁同形)
拼音:wèi
“未”字的古汉语解释
wèi
1.副词 没有;不曾。《廉颇蔺相如列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2.副词 不。《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3.副词 用在句尾表疑问,相当于“否”、“没有”。《书博鸡者事》:“是足以报使君未耶?”
4.名词 地支的第八位,古代用以记日子。《登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5.名词 十二时辰之一,相当于下午一至三点。
【未亡人】旧时寡妇自称。
“未”国语辞典解释
wèi
名词1.地支的第八位。
2.時辰名。約當下午一點到三點。
3.姓。如漢代有未央。
副词
1.不。表示否定的意思。例: 「火車誤點了,所以未能準時到達。」 唐.溫庭筠〈楊柳〉詩八首之八:「塞門三月猶蕭索,縱有垂楊未覺春。」
2.沒有。例: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文選.諸葛亮.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聊齋志異.卷六.蕭七》:「有幼女未字,欲充下陳,幸垂援拾。」
3.放於句末,表示疑問的意思。相當於「否」 。唐.王維〈雜詩〉三首之二:「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宋.陸游〈劍門道中遇微雨〉詩: 「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未”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類篇韻會正韻𠀤無沸切,音味。說文未,味也。六月,百果滋味已具,五行木老於未,象木重枝葉之形。
爾雅·釋天太歲在未曰協洽。
禮·月令註季夏者,斗建未之辰也。
又前漢·律歷志昧薆於未。
釋名未,昧也。日中則昃,向幽昧也。
又玉篇未猶不也,未有不,卽有也。
又未央,複姓。見李淳風·乙巳占。
“未”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從「木」從兩重枝葉(以◎表示),象樹的枝幹重疊之形,《說文》:「未,象木重枝葉也。」後來假借為地支和否定副詞。詳解: 甲金文從「木」從兩重枝葉(以◎表示),象樹的枝幹重疊之形,《說文》:「未,象木重枝葉也。」後來假借為地支和否定副詞。「枚」、「未」古音相近,疑甲金文「未」字為「枚」的古文。《玉篇》:「枚,枝也。」《詩.汝墳》:「伐其條枚」,毛傳:「枝曰條,幹曰枚。」(參林義光)
甲金文用作地支第八位,小臣守簋:「唯五月既死霸辛未」。金文又用作否定副詞,表示未有、還沒有。中山王鼎:「寡人幼踵,未通智,唯傅姆是從。」表示中山王少年即位,知識未開,聽從傅姆的話。
戰國竹簡通假為「味」,《郭店楚簡.老子甲》:「為亡(無)為,事亡(無)事,未(味)亡(無)未(味)。」
《說文》:「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於未。象木重枝葉也。凡未之屬皆从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