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言文意思
“杂”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雜简化方式:因形代替
拼音:zá
“杂”字的古汉语解释
zá
1.动词 配合各种颜色。《周礼·考工记》:“画绘之事,杂五色。”
2.动词 搀杂;混杂。《项脊轩志》:“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又】名词 乱糟糟的事。《归田园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3.形容词 不纯的;不同种类的。《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4.动词 交错。《琵琶行》:“嘈嘈切切错杂弹。”
5.副词 都;共。《愚公移山》:“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杂厕】夹杂;混杂。
【杂家】古代九流之一,采众家之说而融为一家的学术流派。
【杂流】从事各种行业的人。
【杂然】纷纷;不整齐的样子。
【杂糅】混杂在一起。
“杂”国语辞典解释
zá
动词1.五彩相合。《說文解字.衣部》:「雜,五彩相會。」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情采》:「五色雜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
2.混合、摻入。例: 「摻雜」 、「夾雜」 。《漢書.卷九.元帝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柰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形容词
1.瑣碎、繁亂。例: 「雜務」 、「雜亂」 、「繁雜」 。《易經.繫辭下》:「其稱名也,雜而不越。」
2.不單純、不純粹的。例: 「複雜」 、「雜種」 。
3.非正項的。例: 「雜支」 、「雜稅」 、「雜糧」 。
4.不同類的。例: 「雜燴」 、「南北雜貨」 。
副词
混亂。《禮記.曲禮上》:「男女不雜坐,不同椸枷。」 《後漢書.卷三九.趙咨傳》:「法度衰毀,上下僭雜。」
名词
國劇裡不重要的角色,扮演供役使奔走的人。
“杂”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徂合切集韻韻會昨合切,𠀤音䕹。說文五彩相合也。
玉篇糅也。
易·坤卦夫𤣥黃者,天地之雜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畫繢之事雜五色。
又禮·玉藻·雜帶註雜,猶飾也,卽上之韠也。
又玉篇同也。
廣韻集也。
易·繫辭雜物撰德。
疏言雜聚天下之物。
又揚子·方言碎也。
易·繫辭其稱名也,雜而不越。
疏辭理雜碎,各有倫序,而不相乖越。
又玉篇厠也。
又最也。
又廣韻帀也。
又穿也。
又鳥名。
爾雅·釋鳥爰居,雜縣。
疏爰居,海鳥也,一名雜縣。
又集韻七盍切韻會正韻七合切,𠀤音囃。
公羊傳·成十五年諸大夫皆雜然曰:仲氏也,其然乎。
釋文雜,七合反,又如字。
“杂”形意通解
略說: 從「衣」,「集」聲,本義為各種色彩相組合、配合。詳解: 從「衣」,「集」聲,本義為各種色彩相組合、配合。《說文》:「五彩相會。从衣,集聲。」《周禮‧考工記‧畫繢》:「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孫詒讓正義引《說文》:「雜,五采相合也。」
「雜」可表示駁雜、不純。《莊子‧刻意》:「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惔而無為,動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
「雜」還表示混雜、參雜。《逸周書‧程典》:「士大夫不雜於工商。」
「雜」也表示紊亂。《墨子‧非攻下》:「日月不時,寒暑雜至。」孫詒讓閒詁引《易》陸德明釋文:「孟喜云:雜,亂也。謂寒暑錯亂而至,失其恒節。」
「雜」亦表示繁多。《荀子‧性惡》:「齊給便敏而無類,雜能旁魄而無用。」
「雜」也指兼及。《孫子‧九變》:「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曹操注:「既參於利,則亦計於害,雖有患可解也。」
「雜」還指共同、一起。《國語‧越語下》:「逆節萌生,天地未形,而先為之征,其事是以不成,雜受其刑。」韋昭注:「雜,猶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