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蚤”国语辞典解释
zǎo
名词1.隱翅目昆蟲的總稱。約一千六百多種。頭小體肥,無翅,腳上有棘刺,後腳發達,善跳躍。寄生於人、貓及鼠等動物身上,以吸食血液為生。為重要的傳染病媒。俗稱為「跳蚤」 。
2.早晨。通「早」 。《孟子.離婁下》:「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
副词
時間提前的。通「早」 。《醒世恆言.卷一〇.劉小官雌雄兄弟》:「明日莫管天晴下雪,蚤些走罷。」
“蚤”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子皓切,音早。玉篇嚙人跳蟲也。
續博物志土乾則生蚤。
莊子·秋水篇鴟鵂夜撮蚤,察毫末。
曹植·令禽惡鳥論得蚤者,莫不糜之齒牙,爲害身也。
又與早通。
越語蚤晏無失,必順天道。
孟子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
又正韻與爪通。
禮·曲禮不蚤鬋。
註蚤讀爲爪。
疏謂除手足爪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眡其綆,欲其蚤之正也。
註蚤當爲爪,謂幅入牙中者也。
本作𧎮。省作蚤,或作䖣、䗢。
“蚤”形意通解
「蚤」本作「𧎮」,《說文》:「𧎮,齧人跳蟲。从䖵㕚聲。㕚,古爪字。蚤,𧎮或從(从)虫。」古漢語中,「蚤」常通假作「早」。如《禮記‧內則》:「孺子蚤寢晏起」。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