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蛊”文言文意思
“蛊”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蛊”字

繁体: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

“蛊”字的古汉语解释

1.名词 古人所说的害人的毒虫。《周礼·秋官·庶氏》:“掌除毒。”

2.名词 陈谷中所产生的虫。《论衡·商虫》:“谷虫曰。”

3.动词 诱惑;勾引。《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楚令尹子元欲文夫人。”

“蛊”国语辞典解释

名词
1.毒害人的小蟲。《新唐書.卷二〇四.方技傳.甄權傳》「腹有蠱,誤食髮而然。」

2.以符咒等詛咒、害人的邪術。《漢書.卷四五.江充傳》「是時,上春秋高,疑左右皆為蠱祝詛,有與亡,莫敢訟其冤者。」

3.《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巽(☴)下艮(☶)上。象上下不交之象。

动词
迷惑。例: 「蠱惑人心」《左傳.莊公二十八年》「楚令尹子元欲蠱文夫人,為館於其宮側而振萬焉」《墨子.非儒下》「孔某盛容脩飾以蠱世,弦歌鼓舞以聚徒。」

“蛊”康熙字典解释

篇海同蠱。(蠱)唐韻公戸切集韻韻會果五切正韻公五切,𠀤音古。說文腹中蟲也。通志·六書略造蠱之法,以百蟲置皿中,俾相啖食,其存者爲蠱。左傳·昭元年於文皿蟲爲蠱。皿,器也,器受蟲害者爲蠱。周禮·秋官·庶氏掌除毒蠱。史記·秦本紀德公二年初伏,以狗禦蠱。
 又左傳·昭元年穀之飛亦爲蠱。述異記晉末,荆州久雨,粟化爲蠱蟲。
 又說文臬桀死之鬼亦爲蠱。
 又蠱雕,獸名。山海經鹿吳之山有獸名蠱雕,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音。
 又爾雅·釋詁蠱,疑也。左傳註蠱,惑疾,心志惑亂之疾也。
 又卦名。巽下艮上,蠱。序卦傳蠱者,事也。
 又集韻古慕切,音顧。義同。
 又正韻以者切,音冶。媚也。
 又集韻音義𠀤與冶同。後漢·馬融傳·廣成頌田開古蠱。蠱與冶通。
(蠱)考證:〔爾雅·釋詁蠱,疑也。左傳註蠱,惑疾,心志惑禮之疾也。〕 謹照原文禮改亂。

“蛊”形意通解

略說: 甲骨文從「」從「」(或「」),象聚集蟲於皿中而生成蠱毒之意,本義是一種人工培養的毒蟲。

詳解: 甲骨文從「」從「」(或「」),象聚集蟲於皿中而生成蠱毒之意,本義是一種人工培養的毒蟲。王筠指出,苗族人仍有施蠱的古俗,他們把很多毒蠱放在器皿中,讓它們互相吞食,最後剩下不死的就是「」,可以用來害人。

  《說文》:「蠱,腹中蟲也。《春秋傳》曰:皿蟲爲蠱,晦淫之所生也。臬桀死之鬼亦爲蠱。从蟲从皿,皿,物之用也。」王筠《說文句讀》:「苗人行蠱者,聚諸毒蟲於一器中,互相噉食,所餘一蟲即蠱矣。《周禮.庶氏》:「掌除毒蠱」鄭玄注:「毒蠱,蟲物而病害人者。

  「」引申可表示災禍,甲骨文表示災禍、禍祟,《合集》2530正:「母丙亡(無)蠱」;《合集》2530反:「母丙㞢(有)蠱于……」,「母丙」是祖先名,指名叫丙的亡母,前句意謂母丙沒有降災;後句意謂母丙降災于(某人,下文殘缺)。

  春秋侯馬盟書用作人名。漢帛書亦用作本義,〈五十二病方〉記載了五條治療「」的方法。《馬王堆.五十二病方》第435行:「蠱者:燔扁(蝙)輻(蝠)以荊薪,即以食邪者。」意謂用荊棘、柴薪來焚燒蝙蝠,給中邪的人吃。《馬王堆.五十二病方》第437行:「蠱而病者,燔北鄉(向)并符,而烝(蒸)羊尼(㞓 ),以下湯敦(淳)符灰,即□□病者,沐浴為蠱者。」全句疑表示患上蠱疾的人,焚燒平放在一起向北的兩個符咒,蒸熟羊臀,用湯水澆灌符灰,……病人(殘去二字,句意不詳),讓施蠱的人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