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蜮”文言文意思
“蜮”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蜮(简繁同形)
拼音:yù
“蜮”字的古汉语解释
yù
名词 传说中一种能含沙射人的动物。欧阳修《自歧江山行至至平陆驿》:“水涉愁蜮射,林行忧虎猛。”
“蜮”国语辞典解释
yù
名词1.傳說中一種會害人的水中毒蟲,形狀似鱉,能含沙射人。《抱朴子.內篇.登涉》:「又有短狐,一名蜮,一名射工,一名射影,其實水蟲也。……如聞人聲,緣口中物如角弩,以氣為矢,則因水而射人,中人身者,即發瘡,中影者亦病。」 唐.白居易〈寄元九〉詩: 「山無殺草霜,水有含沙蜮。」 也稱為「短狐」 。
2.一種食苗葉的害蟲。《呂氏春秋.士容論.任地》:「大草不生,又無螟蜮。」 漢.高誘.注:「食葉曰蜮。」
“蜮”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雨逼切正韻越逼切,𠀤音域。說文短狐也。
詩·小雅爲鬼爲蜮。亦作𧌒。
春秋·莊十八年秋有𧌒。
註蜮,短狐也,本草謂之射工,蓋以含沙射人爲災。五行傳曰:𧌒如鼈,三足,生於南越,一名射影。在水中,人在岸上,影見水中,投人影,則殺之,故曰射影,或謂含沙。射人,入皮肌,其創如疥。服虔云:徧身濩濩或或,故爲災。
公羊傳𧌒之猶言惑也。
又山名。
山海經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國,桑姓,食黍,射蜮是食。
又與魊通。
張衡·東京賦况鬾𧌒與畢方。
註漢舊儀曰:魊,鬼也。魊、𧌒古字通。
又韻會獲北切,音或。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