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国语辞典解释
yuàn
动词責備、怪罪、痛恨。例: 「怨天尤人」 、「任勞任怨」 。《論語.里仁》:「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史記.卷一〇七.魏其武安侯傳》:「武安由此大怨灌夫、魏其。」
名词
仇恨。例: 「結怨」 、「宿怨」 、「以德報怨」 、「恩怨分明」 。《左傳.成公三年》:「無怨無德,不知所報。」 《禮記.儒行》:「儒有內稱不避親,外舉不避怨。」
形容词
不滿的、哀愁的。例: 「怨言」 、「怨婦」 、「怨聲載道」 。唐.白居易〈楊柳枝二十二韻〉:「樂童翻怨調,才子與妍詞。」
yuān
(一)之又音。“怨”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於願切集韻韻會紆願切,𠀤音苑。說文恚也。
廣韻恨也。
增韻仇也,讎也。
又集韻於袁切,音鴛。讎也,恚也。
禮·儒行外舉不避怨。
前漢·黥布傳恐仇怨妄誣之。
史記·始皇紀母家有仇怨,竝阬之。皆平聲讀。或作惌。
又字彙補委隕切,音惲。與薀同。
荀子·哀公篇富有天下而無怨財,布施天下而不病貧。
註怨讀爲蕰言無畜私財。
又叶烏員切,音淵。
後漢·班彪北征賦越安定以容與兮,遵長城之縵縵。劇蒙公之疲民兮,爲彊秦乎築怨。
註縵音眠。
又叶烏云切,音熅。
𨻰琳·悼龜賦參千鎰而不賈兮,豈十朋之所云。通生死以爲量兮,夫何人之足怨。
又叶烏貫切,音腕。
前漢·敘傳述高祖紀項羽畔換,黜我巴漢。西土宅心,戰士憤怨。
精蕰从命。
轉注从心。
“怨”形意通解
略說: 從「心」,「夗」聲。本義是怨恨、仇恨。詳解: 從「心」,「夗」聲。《說文》古文從「心」,從「宛」,參見「宛」。本義是怨恨、仇恨。《說文》:「怨,恚也。从心,夗聲。」《廣雅.釋詁四》:「怨,恨也。」如《老子.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墨子.兼愛中》:「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
「怨」引申表示責怪、埋怨。如《左傳.成公十七年》:「欒書怨郤至,以其不從己而敗楚師也,欲廢之。」《孟子.公孫丑下》:「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怨」表示哀傷、哀怨。如《呂氏春秋.侈樂》:「樂不樂者,其民必怨,其生必傷。」高誘注:「怨,悲。」唐代張九齡〈聽箏〉:「纖指傳新意,繁絃起怨情。」
「怨」表示諷刺。如《論語.陽貨》:「《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怨,刺上政。」《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詩以言志,志誣其上而公怨之,以為賓榮,其能久乎?」
「怨」也是古代的詩體之一。唐代元稹〈樂府古題序〉:「是後詩之流為二十四名……怨、歎、章、篇。」南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以怨名者,古詞有〈寒夜怨〉、〈玉階怨〉。」
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