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文言文意思
“元”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元(简繁同形)
拼音:yuán
“元”字的古汉语解释
yuán
1.名词 头。《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
2.形容词 为首的。《荀子·王制》:“元恶不待教诛。”
3.数词 第一。《陈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
4.朝代名(1271年1368年),开国君王忽必烈。
5.名词 黑色。清朝避康熙帝的改“玄”为“元”。《治平篇》:“自此而元焉。”
6.名词 天。《淮南子·原道》:“执元德于心而化驰若神。”
7.名词 指帝王的年号。《〈指南录〉后序》:“是年夏五,改元景炎。”
【元本】⒈首要。⒉元代刊刻的书籍。
【元妃】诸侯的正妻。
【元后】⒈远古帝王。⒉后世帝王的正妻。
【元气】⒈道家称天地未开时的混浊之气。⒉生命活力。
“元”国语辞典解释
yuán
名词1.頭。《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先軫)免冑入狄師,死焉。狄人歸其元,面如生。」 《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
2.量詞。計算錢幣的單位。一元等於十角。通「圓」 。例: 「十元」 、「五十元」 。
3.代數式中,表示未知數的文字稱為「元」 。例: 「一元一次方程式」 。
4.朝代名。參見「元朝」 條。
5.姓。如唐代有元稹。
形容词
1.為首的。例: 「元兇」 、「元首」 。
2.開始的、第一的。例: 「元年」 、「元旦」 。
3.大的。《書經.大禹謨》:「天之歷數在汝躬,汝終陟元后。」 《三國志.卷二四.魏書.高柔傳》:「逮至漢初,蕭、曹之儔並以元勛代作心膂。」
4.善的。《書經.舜典》:「柔遠能邇,惇德允元。」 《後漢書.卷五九.張衡傳》:「抨巫咸以占夢兮,迺貞吉之元符。」
5.基本的。例: 「元素」 。
“元”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𠀤愚袁切,音原。精薀天地之大德,所以生生者也。元字从二从人,仁字从人从二。在天爲元,在人爲仁,在人身則爲體之長。
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
又爾雅·釋詁元,始也。
又廣韻長也。
又大也。
前漢·哀帝紀夫基事之元命。
註師古曰:更受天之大命。
又首也。
書·益稷元首明哉。
前漢·班固敘傳上正元服。
註師古曰:元,首也。故謂冠爲元服。
又本也。
後漢·班固傳元元本本。
又百姓曰元元。
戰國策制海內,子元元。
史記·文帝本紀以全天下元元之民。
註古者謂人云善人,因善爲元,故云黎元。其言元元者,非一人也。
又公羊傳·隱元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左傳註凡人君卽位,欲其體元以居正,故不言一年一月。
羅泌·路史元者,史氏之本辭也。君卽位之一年稱元,古之史皆然。書太甲元年維元祀,虞夏有元祀之文,非春秋始爲法也。
又氣也。
公羊傳註變一爲元。元者,氣也。
又正月一日曰元日。
書·舜典月正元日。
註朔日。
又諡法,行義悅民,始建國都,主義行德,𠀤曰元。
又姓。
韻會左傳,衞大夫元咺。
又後魏孝文拓拔氏爲元氏,望出河南。
又韻補叶虞雲切,音輑。
桓譚·仙賦呼則出故,翕則納新。夭矯經引,積氣關元。
史記·敘傳莊王之賢,乃復國𨻰。旣赦鄭伯,班師華元。◎按新、𨻰𠀤非文韻。考證:〔書·堯典月正元日。〕 謹照原書堯典改舜典。
“元”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從「人」從一圓點或方框(部件以◎表示),象人形而突出頭部,本義是頭,引申為首位、首次、開始。詳解: 甲金文從「人」從一圓點或方框(部件以◎表示),象人形而突出頭部,本義是頭,引申為首位、首次、開始。
甲金文象人頭的圓點或方框或簡省為一橫,古文字往往在一橫上再加一短橫為飾筆,發展為小篆、楷書的「元」。「元」、「兀」是一字之分化(林義光),參見「兀」。
有學者認為「元」上的兩橫是古「上」字,「上」與「人」合起來會人之上的腦袋之意(徐中舒),按「元」字最象形的字形上部只有圓點,沒有兩橫,故此說所據並非「元」字的初形。
甲骨文表示起始、首次,《合集》23390:「元卜」,即第一次占卜。又用作地名。
金文表示第一、開始,師酉簋:「元年」,即君主在位的第一年。又表示大,番生簋蓋:「元德」,即大德。《國語.吳語》:「敢忘天王之大德。」王孫鐘:「元鳴」,指鐘聲大鳴。又表示排行第一,晉公盆:「元女」,即長女。叔尸鐘:「乍(作)福元孫」,即造福長孫。多友鼎:「元士」,即「上士」,級別介乎大夫與下士之間。又由第一、首次引申有專門、專用之意,吳王夫差劍:「攻吳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表示吳王夫差鑄造給自己專用的劍(王文耀)。
甲金文「元」未見用作本義,但是其本義保留在文獻中,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狄人歸其元」,表示狄人歸還他的頭。《孟子.滕文公下》:「勇士不忘喪其元」,表示勇士不會忘記喪失頭顱的時候。
《說文》:「元,始也。从一从兀。」段玉裁改為「从一,兀聲」。
「始」是「元」的引伸義,今天「元首」表示一國之首,也是從「元」表示頭的本義引申而來。
另參「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