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文言文意思
“恐”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恐”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kǒng

“恐”字的古汉语解释

kǒng

1.动词 恐惧;害怕。《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不敢不献。”

2.动词 恐吓;吓唬。《史记·秦始皇本纪》:“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他国。”

3.动词 恐怕;担忧。《廉颇蔺相如列传》:“欲予秦,秦城不可得。”《左忠毅公逸事》:“吾上负朝廷,下恐愧吾师。”

4.副词 恐怕;大概会。表示推测。《扁鹊见蔡桓公》:“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

“恐”国语辞典解释

kǒng

动词
1.害怕、畏懼。例: 「驚恐」「惶恐」「爭先恐後」「有恃無恐」《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魏王恐,使人止晉鄙,留軍壁鄴。」 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驢〉:「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

2.威脅、使害怕。例: 「恐嚇」《漢書.卷八〇.宣元六王傳.淮陽憲王劉欽傳》「王不許,博辭去,令弟光恐云王遇大人益解,博欲上書為大人乞骸骨去。」 唐.賈島〈暮過山村〉詩: 「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

副词
大概、或者。表疑慮不定的語氣。例: 「恐怕」「恐未必如此」 。唐.崔顥〈長干曲〉四首之一:「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恐”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正韻丘隴切集韻韻會丘勇切,𠀤音𦶐。
說文懼也。从心巩聲。
徐曰,猶兇也。
黃帝素問腎在志爲
,所以懼惡也。
正韻牋有驚惶之意。懼乃畏怕之實,在懼前也。
海錄唐太宗撰太子接三師禮,與三師書,前名惶。後名惶再拜。
 又惶,灘名。
蘇軾詩地名惶泣孤臣。
 又廣韻區用切集韻韻會正韻欺用切,𠀤𦶐去聲。疑也,慮也,億度也。
从𠃨。今省作卂。俗从几,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