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文言文意思
“急”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急(简繁同形)
拼音:jí
“急”字的古汉语解释
jí
1.形容词 急躁;着急。《班超告老归国》:“今君性严急。”《荆轲刺秦王》:“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又】<形为动>为……着急。《信陵君窃符救赵》:“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又】<动使动>使……着急。《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2.形容词 紧急;急迫。《赤壁之战》:“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3.名词 急务;紧急之事。《论积贮疏》:“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
【又】<名意动>以……为急事;注重;重视。曹操《置屯田令》:“秦人以急农并天下。”
4.形容词 急促;迅疾。《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5.形容词 急忙;赶快。《石壕吏》:“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饮。”
6.形容词 紧。《三国志·魏书·吕布传》:“遂生缚布。布曰:‘缚太急,小缓之。’”
7.动词 亲近;看重。《史记·游侠列传》:“是人,吾所急也。”
“急”国语辞典解释
jí
形容词1.沒耐心、暴躁的。例: 「急性子」 、「急得要命」 。《韓非子.觀行》:「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
2.不能等、亟待解決的。例: 「急事」 、「急件」 、「急郵」 。
3.快而猛烈。例: 「急病」 、「急流勇退」 。宋.王禹偁〈黃岡竹樓記〉:「夏宜急雨,有瀑布聲;冬宜密雪,有碎玉聲。」
动词
1.因想把事情盡速完成而激動。例: 「為這事我都急昏了。」 、「皇帝不急,急死太監!」
2.令人著急。例: 「考試鈴都響了,還不見他人,真急人!」
3.忙於解決他人之事或困難。例: 「急公好義」 、「急人之難」 。
副词
迅速的。例: 「急轉彎」 。《戰國策.趙策四》:「趙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項羽急擊秦軍。」
名词
困難、嚴重的事。例: 「告急」 、「救急」 。《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傳》:「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急”康熙字典解释
廣韻正韻居立切集韻韻會訖立切,𠀤音伋。釋名急,及也,言操切之使相逮及也。
又說文褊也。
後漢·范丹傳以狷急不能從俗,常佩韋于朝。
又廣韻疾也。
增韻迫也。
又窘也。
禮·王制國無六年之畜曰急。
史記·周本紀囊王告急于晉。
又請急,古休假名。晉令急假者,一月五急。
本作㤂。
說文从心及聲。隸作急,刍卽及字。
歐陽氏曰俗作𢚩,非。
“急”形意通解
略說: 從「心」,「及」聲,本義為褊急、急躁。詳解: 從「心」,「及」聲,本義為褊急、急躁。《說文》:「褊也。从心,及聲。」《書‧洪範》:「曰急,恆寒若。」孔穎達疏:「君行急躁,則常寒順之。」
「急」可表示緊要。《文選‧顏延之〈應詔觀北湖田收〉》:「息饗報嘉歲,通急戒無年。」李善注:「急,要也。通百姓之急者,預戒於無年之時。」
「急」也表示急需。《孟子‧滕文公下》:「晉國亦仕國也,未嘗聞仕如此其急。」
「急」亦表示迫使。《戰國策‧楚策一》:「齊楚構難,宋請中立,齊急宋,宋許之。」高誘注:「急謂迫之使不得不從。」
「急」還表示疾速。《史記‧秦始皇本紀》:「項羽急擊秦軍,虜王離,邯等遂以兵降諸侯。」
「急」也指危急。《左傳‧宣公十五年》:「宋人使樂嬰齊告急於晉,晉侯欲救之。」
「急」還指困難。《管子‧問》:「舉知人急,則眾不亂。」尹知章注:「急,謂困難也。」
「急」還用作嚴格。漢徐幹《中論‧修本》:「孔子之制《春秋》也,詳內而略外,急己而寬人。」
「堅實」也可以「急」表示。《禮記‧曲禮上》:「急繕其怒,進退有度。」鄭玄注:「急,猶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