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搢”文言文意思
“搢”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搢”字

拼音:jìn

“搢”字的古汉语解释

jìn

动词 插。《商君书·赏刑》:“笏,作为乐。”

“搢”国语辞典解释

jìn

动词
1.插。《廣韻.去聲.震韻》「搢,插也。」 宋.陸游〈牧羊歌〉:「小童但搢竹一枝,豈必習詩知考牧。」

2.振動。《國語.吳語》「被甲帶劍,挺鈹搢鐸。」 三國吳.韋昭.注:「挺,拔也;搢,振也。」

“搢”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卽刃切,音晉。
說文插也。
禮·玉藻天子珽。
 又內則笏。
儀禮·鄉射禮三耦皆執弓,三而挾一个。
史記·封禪書紳者不道。
前漢·郊祀志作縉紳。
 又通作晉。
周禮·春官·典瑞王晉大圭註晉讀爲紳之
 又振也。
吳語挺鈹鐸。
 又韻會正韻𠀤作甸切,音薦。亦插也。
 又通作薦。
史記·封禪書註鄭衆註周禮云:讀曰薦,則薦亦是進。謂進而置於紳帶之閒,故史記亦多作薦。
 又集韻子賤切,音箭。義同。
 又牋西切,音齏。義同。本作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