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国语辞典解释
yǎn
动词1.遮蔽。《禮記.月令》:「君子齊戒,處必掩身。」 《紅樓夢》第五七回:「三人聽說,忙掩了口,不提此事。」
2.關閉。例: 「虛掩房門」 。《南史.卷二六.袁湛傳》:「席門常掩,三逕裁通。」 唐.李白〈擬恨賦〉:「若夫陳后失寵,長門掩扉。」
3.停止。漢.班昭〈女誡〉:「是故室人和則謗掩,外內離則惡揚。」 《紅樓夢》第一五回:「賈赦等見執意不從,只得告辭謝恩回來,命手下人掩樂停音。」
4.襲擊、偷襲。《史記.卷九〇.彭越傳》:「於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覺,捕梁王,囚之雒陽。」 《隋書.卷七〇.李密傳》:「密發伏自後掩之,須陁眾潰。」
“掩”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集韻韻會衣檢切正韻於檢切,𠀤淹上聲。說文斂也。小上曰掩。
增韻遮也。
禮·月令仲夏,君子齊戒,處必掩身。
註掩,猶隱翳也。
又孟冬是察阿黨,則罪無有掩蔽。
又乗其不備而覆之曰掩。
禮·曲禮大夫不掩羣。
疏禽獸羣聚,則多不可掩取之。
前漢·貨殖傳掘冢搏掩。
註博擊掩襲,取人物也。一說博,六博也。掩,意錢之屬。
一曰撫也。
爾雅·釋訓矜憐撫掩之也。
郭璞註撫掩猶撫拍,謂慰恤也。
又閉也。
韓愈詩獨宿門不掩。
又揚子·方言止也。
又同也。江淮南楚之閒曰掩。
韻會或作揜。
又集韻烏感切,庵上聲。覆取也。與揜同。
又於贍切,淹去聲。繅絲以手振出緒也。或作𦁏。通作淹。
又乙業切,音浥。打也。掩本字。字頭从𢑚作。
考證:〔爾雅·釋訓郭璞註撫掩猶撫揗,謂慰恤也。〕 謹照原文撫揗改撫拍。
“掩”形意通解
略說: 從「手」,「奄」聲,本義為遮沒、遮蔽。詳解: 從「手」,「奄」聲,本義為遮沒、遮蔽。《說文》:「斂也。小上曰掩。从手,奄聲。」《書‧盤庚上》:「世選爾勞,予不掩爾善。」孔傳:「言我世世選汝功勤,不掩蔽汝善。」
「掩」也表示掩飾。《吳子‧圖國》:「掩以朱漆,畫以丹青。」
「掩」還表示藏匿、隱匿。《國語‧魯語上》:「毀則者為賊,掩賊者為藏。」韋昭注:「掩,匿也。」
「掩」也指掩埋。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栽樹》:「正月盡,二月可剔樹枝;二月盡,三月可掩樹枝。」
「掩」還指蓋過、超過。《國語‧晉語五》:「爾童子,而三掩人於朝。」韋昭注:「掩,蓋也。」
「掩」亦表示關閉、合上。《南史‧袁粲傳》:「席門常掩,三逕裁通。」
「掩」還表示停留、止息。《楚辭‧九章‧悲回風》:「終長夜之曼曼兮,掩此哀而不去。」姜亮夫注:「掩,留止之也。」
热门专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词

七年级至九年级部编版语文古诗词

部编版高中语文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