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殃”文言文意思
“殃”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殃”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yāng

“殃”字的古汉语解释

yāng

名词 灾祸;祸害。《左传·闵公二年》:“将至矣。”贾谊《治安策》:“下数被其。”

【又】残害。《孟子·告子下》:“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民。”

“殃”国语辞典解释

yāng

名词
災禍。例: 「遭殃」「池魚之殃」《易經.坤卦.文言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唐.韓愈〈圬者王承福傳〉:「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捨鏝以嬉。」


动词
殘害。例: 「禍國殃民」《孟子.告子下》「殃民者,不容於堯舜之世。」

“殃”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廣韻集韻類篇韻會正韻𠀤於良切,音央。
說文咎也。一曰禍也,罰也,敗也。
書·伊訓作不善,降之百
周禮·天官·女祝掌以時招梗禬禳之事,以除疾
 又集韻於郞切,音鴦。義同。

“殃”形意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為災禍。

詳解: 從「」,「」聲,本義為災禍。《說文》:「咎也。从歺,央聲。《易‧坤》:「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也表示敗壞、為害。《國語‧晉語九》:「吾主以不賄聞於諸侯,今以梗陽之賄殃之,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