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文言文意思
“阳”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陽简化方式:起用古字或异体
拼音:yáng
“阳”字的古汉语解释
yáng
1.名词 太阳;阳光。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乃暴以秋阳,威以夏日。”
2.名词 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3.形容词 温暖。《长歌行》:“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4.动词 装作;假装。《记王忠隶公翱事》:“皆阳应曰:‘诺’。”
5.名词 古代哲学概念,与“阴”相对。
“阳”国语辞典解释
yáng
名词1.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玉篇.阜部》:「陽,山南水北也。」 《史記.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 唐.柳宗元〈愚溪詩序〉:「灌水之陽有溪焉,東流入於瀟水。」
2.太陽。例: 「朝陽」 。《詩經.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匪陽不晞。」 漢.毛亨.傳:「陽,日也。」 《文選.張協.雜詩十首之二》:「浮陽映翠林,迴颰扇綠竹。」
3.人間。與「陰」 相對。例: 「陽世」 、「回陽」 。
4.姓。如宋代有陽昌朝。
形容词
1.帶正電的。例: 「陽電」 、「陽極」 、「陽離子」 。
2.鮮明的。《詩經.豳風.七月》:「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 《文選.陸機.短歌行》:「時無重至,華不再陽。」
3.向陽的。唐.杜甫〈秦州雜詩〉二〇首之一三:「瘦地翻宜粟,陽坡可種瓜。」
4.凸的。例: 「陽刻」 。《儒林外史》第二一回:「一方陰文圖書,刻牛浦之印;一方陽文,刻『布衣』二字。」
副词
偽裝、表面上。通「佯」 。例: 「陽奉陰違」 。《韓非子.說難》:「所說陰為厚利而顯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名高,則陽收其身,而實疏之。」 《漢書.卷一.高帝紀上》:「陽尊懷王為義帝,實不用其命。」
“阳”康熙字典解释
與陽同。見字彙補𨹈字註。(陽)〔古文〕𨼘𨽐𣆄唐韻與章切集韻韻會余章切正韻移章切,𠀤音羊。玉篇營天功,明萬物謂之陽。說文高明也。又日也。詩·小雅湛湛露斯,匪陽不晞。傳陽,日也。左傳·文四年天子當陽。禮·祭義殷人祭其陽。註陽謂日中時也。孟子秋陽以暴之。
又楚辭·遠遊集重陽,入帝宮。註積陽爲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陽。
又玉篇雙也。
又月建。爾雅·釋天十月爲陽。詩·小雅歲亦陽止。
又爾雅·釋天春爲靑陽。註氣淸而溫陽。
又爾雅·釋天太歲在癸曰昭陽。
又五月五日曰端陽,九月九日曰重陽,見月令廣義。
又爾雅·釋山山西曰夕陽,山東曰朝陽。詩·大雅度其夕陽。又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又水北也。詩·大雅在洽之陽。穀梁傳·僖二十八年水北爲陽。
又釋名丘高曰陽丘,體高近陽也。
又詩·豳風我朱孔陽。傳陽,明也。
又玉篇淸也。
又詩·周頌龍旂陽陽。傳陽陽,言有文章也。
又詩·王風君子陽陽。傳陽陽,無所用其心也。
又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陽禮敎讓,則民不爭。註陽禮謂鄕射飮酒之禮。
又國名。春秋·閔二年齊人遷陽。註陽,國名。戰國策塞漏舟而輕陽侯之波。註博物志,晉陽國侯溺水,因爲大海之神。
又春秋·昭十二年齊高偃帥師納北燕伯于陽。註陽卽唐,燕別邑,中山有唐縣。
又縣名。史記·高祖紀西過高陽。註屬𨻰留。
又關名。前漢·西域傳去陽關七千八百二里。
又左傳·昭二十四年公孫于齊,次于陽州。
又陽城,山名。漢爲縣,屬潁川郡。
又古帝號。史記·五帝紀帝顓頊高陽氏。
又釋名立人,象人立也。或曰陽門,在前曰陽,兩旁似門也。
又玉篇傷也。
又莊子·達生篇西北方之下者,則泆陽處之。註泆陽,鬼名。
又抱朴子·登涉篇山中樹能人語者,非樹能語也,其精爲之,名曰雲陽。
又昌陽,菖蒲別名。韓愈·進學解昌陽引年。
又姓。史記·司馬相如子虛賦陽子驂乗。註古仙人陽陵。廣韻周景王封少子於陽樊,後裔因邑命氏。
又漢複姓,有二十二氏:歐陽、高陽、靑陽、孫陽、子陽、周陽、涇陽、偪陽、梗陽、戲陽、鮭陽、葉陽、陵陽、鮮陽、櫟陽、濮陽、太陽、老陽、安陽、成陽、朱陽、索陽。
又通作揚。禮·玉藻盛氣顚實揚休。註顚,讀爲闐。揚,讀爲陽。盛身中之氣,使之闐滿其息,若陽氣之體物也。釋名陽,揚也,氣在外發揚也。
又與佯同。禮·檀弓陽若善之。前漢·高帝紀陽尊懷王爲義帝,實不用其命。
又音腸。爾雅·釋詁陽,予也。註魯詩云:陽如之何,今巴濮之人自呼阿陽。疏漢書藝文云:魯申公爲詩訓,故是爲魯詩。其經云:陽如之何,申公以陽爲予,故引之。釋文陽,音腸。 五音集韻俗作𨹈。字彙俗作阦。字彙補亦作𨼗陽氜。
“阳”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陽」字從「阜」(山丘),「昜」亦聲。表示太陽昇起,照射在山坡上。本義是山南的向陽面。詳解: 甲金文從「阜」,「昜」亦聲。「阜」象山丘,「陽」字象太陽昇起於草木之上,陽光照射在山坡上之形。本義是山的南面,因為中國位於北半球,古人看見太陽從東方昇起,經過南方後,在西方落下。所以山的南面是向陽坡,北面是背光坡,南面的日照較北面充足,因此山的南面叫做「陽」,山的北面叫做「陰」。引申指日光照得見的一面,即向陽部分。《周禮.考工記.輪人》賈公彥疏:「記識其向日為陽,背日為陰之處。」
甲骨文用作地名。金文表示山的南面,水的北面。虢季子白盤:「搏伐玁狁,于洛之陽。」表示在洛水的北面搏伐玁狁。金文又用作地名和國族名。《玉篇》:「陽,山南水北也。」《詩.大明》:「在洽之陽,在渭之涘。」孔疏云:「水北曰陽」。參見「昜」、「暘」、「陰」。
《說文》:「陽,高、明也。从𨸏,昜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