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郤”文言文意思
“郤”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繁体:郤(简繁同形)
拼音:xì
“郤”字的古汉语解释
xì
1.名词 缝隙;空隙。《庖丁解牛》:“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2.名词 比喻嫌隙感情上的裂缝;隔阂;矛盾。《鸿门宴》:“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国语辞典解释
xì
名词1.孔隙。通「隙」 。《莊子.知北遊》:「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
2.姓。如春秋時晉國有郤缺。
“郤”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綺戟切韻會正韻乞逆切,𠀤音𨻶。說文晉大夫叔虎邑。
又姓。
正韻晉大夫郤獻子之後,與郄通。
又仰也。
儀禮·士昏禮贊啓會郤于敦南。
疏郤,仰也。謂仰于地也。
又與𨻶通。
禮·曲禮諸侯相見於郤地曰會。
註郤地,謂閒𨻶之地。
又骨肉之交也。
莊子·養生主批大郤,導大窽。
又怨𨻶也。
史記·項羽紀令將軍與臣有郤。◎按正韻从𧮫,𧮫音其虐切,非山谷之谷。从𧮫从阝爲隙,从谷从卩爲卻,形雖似而實不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