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殽”文言文意思
“殽”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拼音:xiáo/yáo/xiào
“殽”字的古汉语解释
xiáo
1.动词 混杂;错乱。《汉书·艺文志》:“战国纵横,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
2.名词 通“崤”,山名。《过秦论》:“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yáo同“肴”。煮熟的鱼肉。《诗经·大雅·凫鹥》:“尔酒既清,尔殽既馨。”
“殽”国语辞典解释
yáo
动词摻雜、摻合。《說文解字.殳部》:「殽,相雜錯也。」 《國語.周語下》:「如是,而加之以無私,重之以不殽,能避怨矣。」 三國吳.韋昭.注:「殽,雜也。眾人過郊,單子獨否,所以不雜也。」 《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下》:「鑄作錢布皆用銅,殽以連錫,文質周郭放漢五銖錢云。」
名词
1.菜餚。通「肴」 。例: 「果殽」 、「殘殽」 、「嘉殽」 。
2.山名。位於大陸地區河南省洛寧縣與陝縣之間。通「崤」 。
“殽”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胡茅切集韻韻會正韻何交切,𠀤音爻。說文相雜錯也。
前漢·食貨志鑄作錢布皆用銅,殽以連錫。
註連,錫之別名。謂以連與錫,雜銅而爲錢也。
又亂也。與淆同。
前漢·董仲舒傳賢不肖混殽。
陳遵傳作溷殽,義同。
又豆食也。與肴同。
詩·小雅殽核維旅。
毛傳殽,豆實也。
鄭箋豆實,葅醢也。凡非穀而食之曰殽。
周禮·天官醢人掌四豆之實,韭葅醯醢之等,皆實之於豆。
又俎實也。
詩·大雅爾殽旣將。
鄭箋殽,謂牲體也。正義曰:歸俎者,以牲體實之於俎,故謂之俎實。
又肉帶骨曰殽。
禮·曲禮左殽右胾。
註殽,骨體也。殽在俎,胾在豆。
疏熟肉有骨俎。
又地名。亦山名。與崤同。
春秋·僖三十三年晉敗秦師于殽。
杜預註殽,在弘農澠池縣西。本又作崤。
地理通釋呂氏春秋九塞,殽其一也。春秋正義云:俗呼爲土殽、石殽,其阨道在兩殽之閒。
史記·封禪書自殽以東,名山五。
註殽,戸交反,亦音豪。
又集韻胡刀切,音豪。義見上。
又集韻後敎切正韻胡孝切,𠀤與效同。象也。
禮·禮運禮必本於天,殽於地。
疏殽,效也。天遠故言本,地近故言效。
揚子·太𤣥經密於腥臊,三日不覺殽。
註殽,效也。言相克害,終日不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