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殳”文言文意思
“殳”在古汉语中的解释

古汉语(文言文)字典“殳”字

繁体:(简繁同形)

拼音:shū

“殳”字的古汉语解释

shū

名词 古代一种有棱无刃的长兵器。《诗经·伯兮》:“伯也执,为王前驱。”

“殳”国语辞典解释

shū

名词
1.兵器名。古代一種用竹、木做成的兵器,長一丈二尺,有稜無刃。《詩經.衛風.伯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 《淮南子.齊俗》「昔武王執戈秉鉞以伐紂勝殷,搢笏杖殳以臨朝。」

2.姓。如南朝宋有殳季真。

3.二一四部首之一。

“殳”康熙字典解释

唐韻市朱切集韻韻會慵朱切正韻尚朱切,𠀤音殊。
說文以杸殊人也。
 又兵器。
周禮·夏官·司兵·掌五兵註五兵者,戈、、戟、酋矛、夷矛。
釋名,殊也。長一丈二尺,無刃,有所撞挃於車上,使殊離也。正義曰:考工記長尋有四尺。八尺曰尋,是丈二也。冶氏爲戈戟之屬,不言刃,是無刃也。
詩·衞風伯也執,爲王前驅。
 又戟柄之別名。
揚子·方言三刃枝,南楚宛、郢謂之匽戟。其柄,自關而西謂之柲,或謂之
 又書法名。
前漢·藝文志八體六板。韋昭曰:八體,六曰書。
歐陽詢·書法書者,伯氏所職。文記笏,武記,因而制之。
說文序七曰書。
徐鍇註體八觚,隨其勢而書之,故八體有書。
 又姓。
 又打穀之架曰攝
揚子·方言僉,宋衞之閒謂之攝
僉,今連架,所以打穀者。
从𠘧。𠘧音殊,鳥短羽也。與几案之几別。
 又與𠬛別。
佩觽集,示朱翻,戈也。𠬛,莫勿翻,沈也。考證:〔釋名,殊也。長一丈二尺,無刃,有所撞挃於軍上。〕 謹照原文軍上改車上。

“殳”形意通解

略說: 甲金文「」會手持捶擊工具之意,本義是一種古兵器,以竹或木製成,頂端有棱。

詳解: 甲金文「」上從◎下從「」,「」象手形,◎是捶擊工具,全字會手持捶擊工具之意,引申表示武器。殳是古代兵器名,以竹或木製成,頂端有棱。後增義符「」造「」字。

  甲骨文用作人名,金文表示兵器名。《說文》:「殳,以杸殊人也。《禮》:『殳以積竹,八觚,長丈二尺,建於兵車,車旅賁以先驅。』从又几聲。凡殳之屬皆从殳。」段玉裁改為「以杖殊人也。」注云:「以杖殊人者,謂之以杖隔遠之。

  據《周禮‧夏官‧司兵》,「」與戈、戟、酋矛、夷矛合稱為戰車之「五兵」(若為步卒,則以弓矢取代夷矛)。古來一般都以為「」有棱而無刃,但自從曾侯乙墓出土了刻有銘文「曾侯郕之用殳」的殳後,才知古代有有刃及無刃的兩種「」。